目录
译者前言
哥本哈根
后记
后记补遗
科学与历史背景简图
附文
《哥本哈根》剧中人物传记
量子力学与哥本哈根阐释
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哥本哈根》
民主
后记
附文
我和我的影子
弗雷恩谈《民主》
附录
弗雷恩访谈录
内容摘要
国家话剧院《哥本哈根》在北大纪念堂举行了它的百场演出;明年,《民主》一剧又将出现于北京的舞台,《哥本哈根》与《民主》曾先后发表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艺术》,其中《哥本哈根》还曾由中国剧协的《剧本》月刊重发,今天由这两部剧作结集的《迈克·弗雷恩戏剧集》出版了。
人们通常很少意识到自身的特性,就是人存在着一个盲点:无法了解自身。我们自信满满向外部世界公告的这个“我”实际上是一个想像——一个七拼八凑的容器承载着分裂和困惑着我们的变幻不定的无意识的组成。弗雷恩的《民主》一剧就是围绕着这个复杂的命题展开的。“我们每一个人自身都潜存着所有不同的可能性,”弗雷恩说,“把这些可能性凝聚起来,将每个人内在的所有可能的自我聚合成某种可实施的行动同外部世界的民主政治一样的艰难。”如果说《哥本哈根》强调了历史事件中人物动机是何等的难以确定,《民主》则揭示了人类的社会行为特别是人的个体内在的复杂性。就像剧中的纪尧姆,他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实施着他东德间谍的使命,另一方面则忠心耿耿为勃兰特和社会民主党的事业奋斗。而特别不同凡响的是,这些截然不同的可能性并未使他内心失衡。事实上,纵观中外历史乃至现实生活,纪尧姆式的这类人物并不少见,关键是今天人们如何来面对他们。因而“民主”在弗雷思的笔下是对人的外在世界——政治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人的内在世界——性格心理的复杂性的一种隐喻。《民主》一剧中现代德国政治场景及政治人物的舞台呈现都生动地体现了这一哲理:人与社会的复杂性——巴别通天塔既在人们的身外又在人们的心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