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活的勇气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757272
  • 作      者:
    孔庆东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有人问:“达摩面壁九年,到底是为什么?”永禅师答道:“因为睡不着。”明白这一句,东博书院的多少纷争和问答,就都看明白了。然而问题就在于,这一句似乎无比艰难,当今之人读上千遍,也还是不通,还是要去追寻“标准答案”,还是要宣判东对西错,还是要得了真理,便去杀人。<br>    当我们父子严肃紧张地对峙时,我虎着脸,心里说:“你小子牛气什么?你知道这个世界上谁最爱你么?连你的母亲也不知道,是我,是这个每年打你七八次的父亲,一边读博士,一边亲手给你洗过六千块尿布!在这个世界上,我只为你臭小子一个人,这么干过。”<br>    或许是怀着同样的心境吧,张爱玲在真真假假挥洒了她的才华和机巧之后,说了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由于这一句,我谅解了张爱玲所有的刻薄与肤浅。我知道,她努力撑起的骄傲后面,是一颗谦卑的心。
展开
作者简介
    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坛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祖籍山东,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1998年以《47楼207》风靡大江南北。<br>    十余年来,孔庆东持续写作当下中国罕见的酣畅淋漓、嬉笑怒骂的痛快文字,近作有《匹马西风》、《笑书神侠》、《千夫所指》等。<br>    本书为孔庆东2006年9月——2007年9月的年度新作结集。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活的勇气》为孔庆东2006-2007年杂文随笔集。《生活的勇气》幽默温情不减当年,所涉内容更显宽广深刻。讲“文革”掌故、领袖佚事,生动再现毛泽东、江清、林彪、张国焘、张春桥、耿飙等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谈时政风云、异国见闻,津津有味,趣味横生;怀念亲人、朋友、同学、师长,柔肠寸断,极富深情;读书评书,见他人所不曾见,尽现老孔独门功夫。<br>    有人问:“达摩面壁九年,到底是为什么?”永禅师答道:“因为睡不着。”明白这一句,东博书院的多少纷争和问答,就都看明白了。然而问题就在于,这一句似乎无比艰难,当今之人读上千遍,也还是不通,还是要去追寻“标准答案”,还是要宣判东对西错,还是要得了真理,便去杀人。<br>    当我们父子严肃紧张地对峙时,我虎着脸,心里说:“你小子牛气什么?你知道这个世界上谁最爱你么?连你的母亲也不知道,是我,是这个每年打你七八次的父亲,一边读博士,一边亲手给你洗过六块尿布!在这个世界上,我只为你臭小子一个人,这么干过。”<br>    或许是怀着同样的心境吧,张爱玲在真真假假挥洒了她的才华和机巧之后,说了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由于这一句,我谅解了张爱玲所有的刻薄和肤浅。我知道,她努力撑起的骄傲后面,是一颗谦卑的心。
展开
精彩书摘
    江青灭孔,引火烧身<br>    重读2005年第5期《百年潮》,胡学常的《江青与小靳庄》一文,谈到江青给农民改名之事,引起我的一番回忆。<br>    1974年6月22日,江青首次到小靳庄,社员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江青回应道:“不要喊这个,不要学林彪那一套。活到万岁也得死呀!”这倒是句实话,表现出江青直爽的一面。可是劳动过后开始批林批孔时,江青又犯了给人乱改名的毛病。把“王淑贤”改为“王树先”,这个改得还比较雅致。“于瑞芳”改为“于芳”,则显露出小资请调。“魏文忠”改为“魏文中”,虽然是那个社员按照江青的批评自己改的,但也显露出江青没事找事的疯丫头心理。把妇代会主任“周福兰”改为“周克周”,表示“克制周公”,说什么“用咱们这个周,克制他那个周”,则简直是儿戏,而且必然引起周恩来的愤怒,足见江青在政治上的幼稚。毛泽东要么就该一辈子不许江青搞政治,要么就该让她早点搞,从延安时期就跟邓颖超大姐一块搞,就算带研究生,十年八载也带出来了。不该让她当了半辈子文学少女后再出来搞,把政治都当成文艺节目了。<br>    其实这些都跟我没关系,我当年才9岁,也没注意。最令我生气的是江青把一个农民“王孝岐”的名字改为“王灭孔”,我们全家在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报道后,我妈高兴得哈哈大笑,因为我妈姓王,跟我爸吵了一辈子,这回可解气了。我爸则气得一拍桌子:“这个王八犊子!你叫王灭孔?我看你叫王八蛋!”当时因为江青鼓励妇女穿连衣裙,把文艺也搞得很热闹,很多下层群众对她颇有好感。可是我因为这件事,开始觉得江青没水平。我不像我父亲那样把气撒在“王孝岐”身上,我觉得江青的思想里有一种太重视表面文章、不能实事求是的问题。<br>    书摘<br>    如何纪念“一二·九”?<br>    斗转星移,东博书院成立一周年了。不知不觉,我的生命又暗暗销蚀了几十分之一。我想起鲁迅很喜欢“坟”的意象,那是埋葬,同时也是纪念,我们因此而知道,自己曾经生活过。<br>    一年前那个寒冷的冬日,我袖手徘徊在北京郊区的一条黄土路旁。尖锐的冷风吹起残叶,夹着粗细不等的黄尘,反复扑打着我无泪的脸颊。前瞻后望,都不见一点车踪人影,只有这细长的黄土路,软软摊放在灰黑的大地上。我就在这没有生命的肃杀世界里,蜷缩而行。既没有醉侠的豪迈,也不见过客的神勇,倒是颇为近似一个想在工地上偷点猫沙的下岗流浪汉了。<br>    就在此时,新浪的编辑打来电话,用温柔的人的声音说:“我们给您开了一个博客。”我问博客是什么东西,答曰你上去就知道了。说句不正经的笑话,这很像傻小子娶媳妇儿,他问媳妇儿是什么东西,媒婆说,你上去就知道了。我当时的心情,是狼窝虎穴都可以闯的。于是,便上了这艘贼船。因为这一天正好是十二月九日,东博书院就天然地跟“一二·九”发生了关联。<br>    后来的情形,大家都可以在书院里看到了。书院的轨迹,同时记载着自己的历史,正如受伤的东北虎在雪原上前行,鲜血滴落在步步走过的每一朵洁白而硕大的梅花里。<br>    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我一边养伤,一边工作。于是我收获了很多快乐,结识了很多不曾谋面的新朋友。我知道了什么是博客,而且成为博客界的名士,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最新现象”。我不会使用任何技术软件,不曾雇用任何写手,也不曾叫骂过任何新老名流,就靠自己一个脚印一朵梅花的耕耘,东博书院的点击排行进入了前100,又进入了前50,前30,前20,最高达到过第17,现在点击总数将近700万,这真是奇迹。但我以为这又似乎不大正常,学者作家的关注率不应该这么高的,文体明星、工商富豪们的博客应该把前100名占满才对,大家都关心文学和思想,说明社会不太平。总在前100名里盘踞着,不但容易诱发自己的虚荣心,而且言多必失,一旦说了错话,会误导很多人的。<br>    但人间总还是有大碗大碗的温暖,源源向我送来,使我难于罢手。我在此向所有关注过东博书院的朋友,表示不加定语的感谢。记得书院初期,曾有陈嘉映先生、蓓蓓女士、牧羊女小姐等热情辅导,教我怎么做首页,怎么复留言。那位牧羊女有段时间天天来抢沙发,让人又乐又气,现在好像工作忙,不怎么见面了,也许是换了名字。蓓蓓女士是位博士生,夏天毕了业,还结了婚,去了上海。后来有了高三·九班,求实、分钟、满庭芳、爱跑跑、心平、宇航、小三、小顺子、心慈、冰山来客、月移、月移她爹等朋友大力襄助,令我大有黄袍加身的惶惑。还有那些来批评我、批判我、包括谩骂我的,我今天都一致表示感谢吧,人生难得是缘分哪。记得有位“特立独行的猪”,还有“阿七”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生命的印记。那位“越战创伤”,跟他们盘肠大战,杀得天昏地暗。今日想来,真有“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意味。上半年还发生过南京媒体误以为我侮蔑南京的征讨,和清华研究生打电话失礼反诬我骂她的撒泼等等趣闻,都是足资证明当下中国的道德境况的。<br>    东博书院就在这样的风日里长养着。我有空勤写,没空少写,出差了不能写。但朋友们总惯着我,随我怎么写,都有理解的声音。总有人看不起80后,但我知道,理解我的人群中,多数是80后。我们60后年轻时也有偏激处,我念本科时,也曾站在北大知识分子的狭隘立场上,说批判马寅初是什么“错批一人,多生三亿”,说什么毛泽东只懂战争不懂经济,那不是读书还不够多,还没有系统研究过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嘛,而且最重要的,是接触社会太少,没有将三山五岳的理论与中国人民的本土生活结合起来嘛。我相信,80后中会成长起比我们60后更有成就更有出息的民族栋梁的。<br>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标题中讲的如何纪念“一二·九”的问题了。我以为,“一二·九”运动的精神核心不是反对国民党,也不是反对日本人、美国人,“一二·九”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精神遗产是,知识分子必须与民众相结合,必须深入民众,团结民众,既要学习民众,也要教育民众。当前的中国,成就不小,麻烦颇多,矛盾很深,隐患极大。其根本原因,不在姓社姓资,也不在人口资源。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机器虽在,但国家垮了;组织关系虽在,但组织没了。工农联盟推倒了,城乡对立尖锐了。人民重新回到了一盘散沙的前现代,看不起病,住不起房,内不能抗腐败,外不能抗列强。要不是靠着儒家的孝道观念,几亿年青人主动为国家分忧的话,那几亿老工人老农民恐怕就得活活饿死。而当这几亿青年人退休后,养活他们的只有两亿子女,中华民族又多了一重危机。<br>    骂政府专制腐败固然痛快,但那不是问题的关键;骂民众愚昧落后也有道理,但更于事无补。鲁迅的主要笔墨不是批评政府和民众,毛泽东也是。他们都看到了这个国家真正“组织起来”的关键,在于打破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的壁垒。不要以为读了几天书,就知道真理了,就不是俗人了,就可以随便教训人了,就谁都对不起你了。世界上所有强国,都是高度“组织起来”的。这个“组织起来”,不一定要靠政府,不一定要等政策,而应该依靠知识分子的先知先觉的那点良心,主动地关心社会,关心国计民生。毛泽东虽然说过“你们要关心天下大事”,但由于封建帝王思想作怪,他实际上替我们包办了天下大事。他自己搞得挺累,大家还不领情。今天,正是需要,而且也有可能,让我们新世纪的知识分子再一次走向民众了。<br>    眼前出现了影片《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站在车头号召民众的一幕。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号召起了整个民族,用我们的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赶走了东洋西洋鬼子,建设起了两弹一星铁路大桥油田水库和遍地学校操场医疗站文化馆的现代新中国。今天,我们吃完了涮羊肉和水煮鱼之后,干点啥呢?<br>    以此纪念“一二·九”,还有刚满一周岁的,东博书院。
展开
目录
今朝霜重东门路<br>如何纪念“一二·九”? <br>华佗无奈小虫何 <br>好一个耿飚 <br>张国焘的悲凉结局 <br>张春桥的少年诗作 <br>江青灭孔,引火烧身 <br><br>总角何曾蒙鲤教 <br>你那里下雪了吗? <br>温酒一杯话高考 <br>我最早的老师 <br>悼念我的大姨 <br>二十年前的醉侠 <br>看星火,想老黄 <br>妖蛾子王小柔 <br>追上你的爱 <br>老孔签售鬼夜哭 <br><br>人生到处知何似 <br>出国的十种方式 <br>父亲的胸怀 <br>我们学习韩国的什么? <br>香港文学的良心 <br>明月那端是九州 <br>新加坡的八卦 <br><br>吟罢低眉无写处 <br>这个世界,谁欠谁的? <br>纸上的富贵 <br>清洁高雅轮流转 <br>六神无主的通信 <br>万里长征人未还 <br>博客首页之标题 <br>怎样对待异端? <br>和谐社会是长征吗? <br><br>重帘不卷乱读书 <br>毛泽东和他的儿女们 <br>用优美的汉语赢得世界 <br>温暖的旧书 <br>属相与命运 <br>孔子不管谁管? <br>萧玉《战鼓催春》 <br>博览慎思,修身正己 <br>迷雾散去见真金<br><br>瘦因吟过万山归 <br>《水浒传》八大问题 <br>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体会 <br>博客,当代文学的新文体 <br>垂范文章自伯群 <br>悲情大侠王度庐 <br>无题谈诗 <br>阿羊的诗 <br>人道的庄严 <br>鲁迅的痛苦 <br>生活的勇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