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596秘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1604892X
  • 作      者:
    梁东元著
  • 出 版 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尖端科学大纪实:596秘史》以一种做学问的严谨态度,真实再现了中国原子弹制造的不寻常历史,挖掘出了这一宏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内涵,内容翔实而客观,丰富而冷静,多角度,大视场,凭借大量采访调查而来的细节,详加甄别,仔细考评,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了那一段艰苦而光荣的岁月,为当今人们提供了一个可据以深入思索和参考的话本,非常难得,值得一读。
展开
作者简介
  梁东元,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著有《天啸》、《额济纳笔记》、《原子弹调查》等作品。撰写拍摄10集文化生态电视《居延沧桑》、12集文献纪录片《国家往事》、4集纪录片《天地故喜》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揭示了中国在当年受到封锁、包围和背叛的险恶环境中,是如何制造出代号为“596”的第一颗原子弹的。从蒋介石派人到美国学习原子弹制造最终碰壁,到毛泽东摸着铀矿石发出原子弹制造的动员令:从中苏专家在核武器研制中展开的合作与斗争,到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尖锐对立;从寻找和治炼铀-235开始,到突破核武器制造技术;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员,到声名显赫的科学大师;从当初毫不起眼的一块小石头,到试验场冲天而起的蘑菇云——这一倾全国之力、分布于20多个省市自治区、涉及30多个部门和900多家工厂,被舆论称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都可在作品中看到其伴随历史烟云一路走来的清晰痕迹。
  作品翔实而客观,丰富而冷静,多角度,大视场,凭借大量采访调查而来的细节,详加甄别,仔细考评,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了那一段艰苦而光荣的岁月,为当今人们提供了一个可据以深入思索和参考的话本。
展开
精彩书评
  回顾艰难历程,我们由衷地感到,成就归功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正确
  领导,归功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归功于开拓创新和拼搏奉献,归功于老
  一代打下的坚实基础,这是我们必须永远名词的历史。
  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 陈炳德
  艰难时世,非凡奋斗。秘密历程,伟大壮举。《596秘史》以一种做学
  问的严谨态度,真实再现了中国原子弹制造的不寻常历史,挖掘出了这一宏
  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内涵,非常难得,值得一读。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程开甲
  历史不仅仅是历史,现实也不仅仅是现实--这两者既是一种传承,也
  是一种交融。《596秘史》是一部信史,文学性与史学性相得益彰,是这么
  多年来很难见到的一部纪实力作。
  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何祚庥
展开
精彩书摘
  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五种因素,对人员和目标有杀伤破坏作用。冲击波等前四种因素,主要发生在爆炸后一分钟以内,属于瞬时杀伤破坏因素;只要采取距离防护(离开杀伤破坏半径)和屏蔽防护等有效措施,试验场区及附近地区的人或物等目标就可以免受其害。
  但是,放射性沾染作用的时间长,散布范围广,也能对人员、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中央专委在9月23日召开会议时,周恩来部署核试验工作时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放射性沾染。试验场对爆炸零时的选择,就考虑到了尽量减少放射性微尘对下风方向地区带来的危害,除了严格控制试验气象条件外,把596爆炸时间选在下午三时,就是考虑到放射性微尘飘移到场区下风地区时,恰是深夜,可以避免人员、牲畜直接与放射性微尘接触。
  此外,国防科委还会同总参气象局、防化学兵部、空军、卫生部、二机部等单位商定,首次核试验放射性微尘的监测工作,以地面沉降测量和空气中飞机取样测量两种方法进行,分别由卫生部工业卫生局和空军负责。原子弹爆炸后不久,周总理指示刘杰立即注意研究这个问题。陆祖荫说,试验后的第二天,我就带着样品飞到北京,送交北京的有关单位进行分析。过了两天,八一厂拍摄核试验的影片送到了北京,但还只是原始素材,还没来得及剪辑,也没有配音。有天深夜,有人把我和一位参谋找到八一厂,告诉我们,说等一下总理要看,要我们作解释。后来总理走进放映厅,和我们一一握手,说辛苦了。
  我陪总理坐下,电影很快开始了,由于没有剪辑,东一段西一段,又凌乱又没有次序。每当我们介绍一个新镜头时,总理都会插话,看出来他对整个试验的布局和主要内容都十分清楚。刘杰说,596爆炸试验了之后,总理说他要看这个试验的结果,就把前方的电影片调来放映,我也去那里陪着总理看。那时候我不是因为要做另外一套准备,没到前方去嘛,所以也不知道现场是个什么情况。在看这个片子的当中,那个时候还没有解说,就只有一个人在旁边口头解说。596爆炸的光线很强烈,有些片子被光辐射给烧焦了,一段出来画面,一段又没有了。爆炸的情景触目惊心,地面破坏得很厉害,铁路弯曲了,坦克、大炮全倒在那里,炮头都弯了,实验的动物,什么狗啊马啊猴子啊等等,都看到了。同时也看到了在地下室掩蔽的情况,一个猴子在这里边,桌子上有一个保温瓶,在爆炸的一刹那,那个保温瓶动了一下子,猴子也跳起来了。片子放完了,总理最后说,我们胜利了。搞原子弹这一段,是我一生受到最大的教育。任何事物的规律都是一样的,要会找窍门,这一点我的体会最深。花钱最少,试验最少,成功的方面却最多。想想也是,我们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面,努力把力量集中起来,成为局部的优势来突破它,这就是毛主席的战略决策啊。所以说,历史的经验就是历史的精华。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由于放射性微尘飘移到下风方向居民区要有一段时间,监测站的监测人员侦察测量、化验分析放射性微尘要有一个过程和时间,177办公室在10月17日20时才收到二十号办公室传来的有关监测站对下风方向地区放射性微尘监测数据的电话报告。宋炳寰说,17号晚上,刘杰部长看过电话报告的监测数据以后,立即要我坐车接来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徐海超研究员,同他一起研究讨论监测数据。徐海超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射线防护问题的专家,看了监测数据后,他认为被监测的地区中,有的地方空气中放射性微尘的浓度已不容乐观,需要赶快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刘杰说,徐教授来了一看,一分析,他就提出来了,说下风地区这一带辐射得比较严重,放射性沾染严重。
  往日喝的水不能再用,大家都要戴上口罩,做各种预防。再进一步推论,兰州以西河流的水不要饮用,这一带的蔬菜吃的时候也都要洗净。我说既然这样,那得赶快报告主席,赶快报告总理。我说总理啊,教授研究的结果是,这个核沾染问题相当严重。总理说马上来,这时已经到了凌晨三点钟了。徐教授和我一起赶到总理办公室,徐教授一五一十把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向总理汇报了。
  他说,国家规定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放射性强度标准是1×10的负12次方居里/升。现在下风有的地区问题比较严重。徐教授说话有家乡口音,一些数字说不太清楚,总理就有些着急。究竟怎么办,我看总理犹豫了相当长的一个时间,然后问教授,你这些数据,你现在推断它的可靠性怎么样?徐教授说,根据我过去从事研究工作的推断,我是这样的看法。总理感到问题重大,但他很冷静,他说在下风地区居民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出一些要求是可以的,但不要轻易说成是为防止放射性微尘污染而采取的措施。要慎重,不要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不管采取什么措施,都要有可靠的根据。现在的问题是放射性沾染对下风有的地区居民的影响究竟如何,还缺乏可靠的根据。徐教授这时建议说,可以对下风地区居民做人体抽血检查。总理想了一下说,可以,但先给驻这一地区的部队战士验血,因为他们在最前线,根据对他们验血的结果再决定下一步措施。
  总理的用意是避免引起群众不必要的惊恐。接着,总理要军事秘书王亚志把杨成武副总参谋长请来。杨成武副总长在大约10月中旬前后一段时间里,就住在中南海离总理很近的地方,以便协助总理及时处理因核试验可能引起的一些紧急问题。杨成武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西花厅。杨成武一到,总理就把徐教授介绍给他,说徐教授有什么要求,找你,你给他解决。后来我的秘书张纪夫还曾找到这位徐教授,问他还记不记得这件事,他说怎么不记得呀,我这一辈子就见过总理一次,他批评了我。这是后话了,徐教授也已经去世了。就这样,当时因为这个事情又着急了半天。过了几天,验血的结果证明,他们摄入的剂量都还在允许的范围以内。好,这一下子都放了心了。所以,596爆炸以后又折腾了一夜,到凌晨天快亮了我才回家。那时候我的心情真是说不出来是什么滋味啊!从十年前我们千辛万苦找铀矿开始,中间经过了无比艰难的奋斗,最后终于成功了。我出来时,门口有一个警卫战士,我就对他讲,我们的原子弹爆炸了。596即将爆炸的那一刻,因为情急之中司机驾车走错了路,朱光亚和吴际霖等人差点没有按时赶到设在山包之上的观测站,好在他们终于很快赶回来了。596爆炸过后,当朱光亚转过身来,一眼看到正在向上升腾的蘑菇云时,不禁百感交集。从18年前漂洋过海去异国寻梦,到今天自己亲手参与造出了原子弹,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其中的各种因素,有着太多的必然性。
  李政道说,几十年后,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我常讲,当初蒋介石派出去学做原子弹的几位,选我是选错了,我没有学做原子弹,仅仅是在纯物理的领域中工作,其他几位也都没有去做原子弹。只有朱光亚是派对了,他回国来是参与做原子弹的。对参与原子弹制造的这一代人来说,当时自己的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有一个什么样的底子,都是十分清楚的。李觉说,李宗仁后来不是也讲了嘛,我们过去连辆自行车都造不了,更别想原子弹这么尖端的东西了。
  我们的原子弹能够制造出来,决不只是一群特殊的人干了一件特殊的事,也决不仅仅是受到表彰的那一部分人搞出来的。做一次核试验,牵涉到的人成千上万,没有正确的决策干不成,没有人的爱国热情也干不成,没有大力协同,更干不成。现在国家有些进步了,时代好像不一样了,那就不需要这些东西了?我看不见得。记得第一次我们搞冷试验的时候,我觉得条件已经成熟了,有些事情也不必搞得那么太神秘了,应该把其他有条件来看的兄弟单位请过来,让他们也看看,也算是对他们资源性工作的回报。那次我就把青海一个地质队的队长和书记都请到我那里,和我们一起过春节,感谢他们啊!最初就是他们翻山越岭辛辛苦苦找到铀矿原料的,没这个,那我们也就说不上什么原子弹。
  所以我把我那个玩艺儿给他们看,我说,这就是用你们找的东西做的。他们一看啊,既惊讶又激动,半天不说话,都掉泪了。郝建秀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我们正好在阿尔巴尼亚访问完了,途经意大利回国。可是代表团在意大利机场遇到了一个问题,一时买不到飞机票。在那里等了半天,大家一筹莫展,不知该如何是好。后来,机场的工作人员听说是中国人要买飞机票,二话不说,马上就把飞机票卖给了我们。
  他们说,你们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真了不起。多年以后,许多亲手参与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人已先后撒手而去,往昔岁月也渐渐在喧嚣红尘中模糊难辨。如今,在596爆炸现场,一切都已不见了踪影,一切都已无声无息,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就连原先遗留下来的那半截铁塔也消失了--后来,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动了心思,偷偷将这沾染严重的残余铁架拆卸分解了,只余下几多空旷,一片寂静。
展开
目录
前  记
第一章  蒋介石派出去了八个人
得到绝密的史密斯报告——胡适、梅贻琦策
动——陈诚、俞大维筹划——吴大猷、华罗庚、曾昭抡
各选两名助手赴美——不甘心空手而归——1台加速
器和33箱器材——不留美国、不去台湾——赵忠尧:本
该是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第二章  你千万别给外人讲这件事.
钱三强夫妇回国——万象更新,人才集中——约里
奥一居里托杨承宗带话给毛泽东——要反对原子弹,必
须自己先有原子弹——征求竺可桢意见——彭总带着
浓重的乡音说,一定要把“嘴”(堆,反应堆)列上去——
到西伯利亚看核爆炸演习——当面提出要求,赫鲁晓夫
愣了一下
第三章  一块石头定大事
成立专门的办公室——高兴得把皮带刮断了——
在广西找到的第一块铀矿石多次进入中南海——毛主
席握着刘杰的手说,“它是决定命运的啊,要好好干!”
——听专家讲课,观世界风云——同苏联签订援助协
议——在房山荒滩上设点安装
第四章  赫鲁晓夫密电毛泽东
二机部要什么人给什么人——李毅带头为科学家
服务——所有部长都要来听讲座——先把大的程序问
题解决——“想不到周总理俄文也好”——毛主席在刘
杰笔记本上写了一个“氦”字——发展原子能工业列入
“十大关系”——开单子,定提纲——代表团赴苏
第五章  意外得来一个重大项目
我们也希望有铀-235——抓住机会,大胆提
问——得到关乎全局的意外结果——先接受下来再
说——陈云要算帐,宋任穷担心冒进——两个翻译、两
位高官——降低到能够承受的规模——得到当年法国
没有得到的东西——一鸣惊人,影响深远
第六章  毛主席亲自管的事
两个部长在一排长桌前办公——“我这个名字不
好,穷”——宋任穷哭穷,张劲夫荐贤——一万多人云
集二机部——正考虑下一步怎么办——莫斯科风云突
变——米高扬到杭州——国防新技术援助要求得到支
持——聂老总交代,准备得越细、要求提得越具体越好
第七章  马蹄子底下捡了条命
宋任穷谈原子弹——陈赓谈导弹——刘晓要宋任
穷带赫鲁晓夫的口信给毛主席——扎吉江为中国着
想——苏联外交史上第一次——下榻克里姆林宫——
专门给中国代表团放军事记录片——中苏联合寻找铀
矿——周恩来听李四光汇报——三O九、五一九、二O

第八章  我们被“包围”了
乌鲁木齐一时间热闹起来——想不引人注意都
难——逢山爬山,遇沟趟沟——走黄羊小道,越戈壁大
漠——连夜找回丢失的笔记本——每人都配了枪——
满山遍野都是手电筒的光——半边脸变形了——苏联
专家安慰我:你还是很勇敢的,你没有哭啊!
第九章  抓住了一群“空降特务”
只有邮箱号码——一个初中毕业生和一个大个头
公安的惊人发现——打破花岗岩里没有铀矿的定
论——历史记住了郴州金银寨——中国第一个大型铀
矿——武工队出身的副部长——“我就是同你讲一讲,
让你知道咱两地分居不容易”
第十章  脚步一停就会冻死
全民找矿,土法炼铀——水碾、木桶、麻布袋——
宝贵的163吨重铀酸铵——苏联专家也一分为二地看
待土办法——美国学者说,“中国的第一个原子弹是人
民炸弹”——从洛阳到西安、西宁、四川——飞机制造
厂让位给铀浓缩厂——原子弹联合企业落户玉门
第十一章  蒙在鼓里
读过大学、会说洋话的少将:李觉——造原子弹
的一大功臣:吴际霖——核武器研制基地设在青海高
原——再也看不到电影《金银滩》了——往西,往西,
再往西——在玉门关外扎寨——“八年抗战也没有那
么苦”——陈赓点将,张蕴钰升帐
第十二章  半夜来了四五个将军
移师罗布泊——天造地设的核试验场——库巴
尿憋得不敢起来——马兰草,马兰村——共同设计,
跟班学习——中心问题是争取时间——身子成了,尾
巴好补救——真正把政治和业务结合起来了——“我
们在建设初期也是这样干的”
第十三章  故意弄坏了飞机的腿
真诚帮助、热情友好——夜以继目,争分夺秒——
在中苏关系破裂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能干的厂
长、好样的领导——不让分析师参加体力劳动——中
国第一个能独立进行扩散理论计算的人成了重点保护
对象——“宋任穷在的时候二机部没有乱”——李毅把
关,好人平安—_钱三强受过委屈
第十四章  不理他们这一套
准备接受原子弹模型和技术资料——40天造好
仓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次都没接到——
周总理叫刘杰去看苏共中央来信——聂总说,他不
给,我们自已干——三年突破,五年掌握,八年适当储
备——抓紧向专家请教——一个月的任务三天完成
第十五章  搞手榴弹的怎么搞原子弹
三人小组给中国人讲课——由朱光亚弄成一个
完整的资料——刘杰提出高、小、少、精——兵分六
路,齐头并进——涅金认为要有专职的总工程师——
周总理让舒世俊快去——“我们不需要教师爷,不需
要指挥棒”——颐年堂吵架,赫鲁晓夫光火——来了
个“哑巴和尚”
第十六章  一到紧张的时候手就抖
“要做一个大炮仗”——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
人物——领到中国绿卡的第一人并没有参加造原子
弹——许鹿希为杨振宁和邓稼先拍下最后一张合
影——只有10元人民币奖金——不甘心光是看
书——谁都能充分发表意见——就怕老邓拍肩膀
第十七章  苏联人终于摊了牌
躲在工棚里做出中子源——李觉抓大事,吴际霖
细心,郭英会精明——朱光亚从两边兼顾到一头扎进
九局——233名专家全部撤走,30个核项目有23个没
有完成协定义务——“给了我们,这个帐是很难还的”
——爆炸计划推迟到1964年——康生嫌太晚,毛主席
说,你去当二机部长吧
第十八章    叫你来是搞原子弹的
“就是要有动力,要憋着一口气产生动力”——“世
界上最重的东西,莫过于责任”——刘杰接过重担——
王淦昌隐姓埋名——杜布纳人心思归——曹本熹痛失
爱女——程开甲出了口气——彭桓武“搞不清”自己
的角色——大宅门口的石狮子,作用大着哩
第十九章  龙头舞起来了
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和苏联人的技术指标不符
合——算到九次结果都一样——周光召把紧箍咒摘
了——彭桓武大刀阔斧抓主要矛盾——周毓麟越过
计算高山——南有任越千,北有秦元勋——搞到概率
就想起姜德培——11点通知,2点报到——过了24年
家里才知道我是搞原子弹的
第二十章  狼爪子伸到了被窝里
炮轰学在中国还是空白——做成第一块聚焦元
件:坐标一号——一个窝头两个人分着吃——“从振
兴民族这一点来说也要干好”——两个方案的争
论——事实说话,民主决策——以陈能宽方案为主取
得成功——王淦昌方案后来也做成了
第二十一章  再困难也不能不管
接二连三告急——好多东西是不能停的——两
个大局都得兼顾——一万多人离开——一手抓生产、
一手抓生活——乌兰夫说,我们内蒙古再难也不能不
管这厂子吃饭——干事业就要不怕天南地北地去
闯——令人深深怀念的刘允斌
第二十二章  使原子弹研制至少提前了一年
简法生产,骑驴找马——到株州收黄饼——全
民办铀,功不可没——科研报告不需要形容词——
整体的力量给我信心——越是出问题的时候越是
长见识的时候——“三结合”的能耐胜过一切——
转向英文资料,看到崭新天地——提前超额完成两
吨二氧化铀
第二十三章  虚惊一场
简法生产六氟化铀——想法很好,水平不
低——铁道部长下令保证运输——磅称显示:3.3公
斤——检验结果不合格原来是取样不对——“高级
流浪汉”一觉醒来不知在哪个地方——简法并不简
单——杀猪庆贺——差点漏掉一个项目
第二十四章  锣鼓点越敲越紧了
困难太大,主张下马——刘少奇说,等调查清
楚再定——陈老总说,我头发都等白了;没有原子
弹,腰杆子就不硬——林彪说,用柴火烧也要把它
烧响了!——目标定在1964年——刘少奇提出中
央要设专门委员会——毛主席的15字批示——强
大的15人专委会——既是首长(手掌),又是脚掌
第二十五章  非驴非马是骡子
深不可测的无底洞——让人头疼的冷拳
头——“专委会就是有倾向性的会议”——做得最
多、说得最少的赵尔陆——一要紧,二要稳——倒
排颇排,做好规划——刘杰和钱三强有远见——周
总理要求:实事求是,循序而进,坚持不懈,戒骄戒

第二十六章  一年累秃了头
涉及二十多个省市、九百多个工厂——非常严
格的保密制度——需要是推动事物前进的轮
子——了解了实际才有底——不光是科学技术问
题,更多的是组织管理问题——先钻技术,还是先
看全局——彭真说,有分辨能力就不错了——老老
师和小先生
第二十七章  为什么代号叫“596”
病得不是时候——内部人写了一封信——联合
工作组来到二机部——咯查各的,各写各的——周荣
鑫说,“努力工作两年,问题就清楚了,何必现在争
论!”——三重困难也没压垮二机部——不干事就不
会有风险一自尊心受到伤害就要发愤图强
第二十八章  找人找到了劳改场
刘少奇说。要为二机部创造条件。调人调东西。调
不动不行——姜圣阶来之不易——中组部召开专
门会议——张瑞华帮助——李强出大力——鸟笼
报警器——绝密的分离膜——瑞士的真空感应电
炉——竞争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十九章  最可怕的是决策错误
王承书带出了一批气体扩散理论队伍——要
把每个式子的物理图像都讲得出来——小先生教
大学生——弥补了脱离实践的缺憾——没有条件,
创造条件也要上——偏听偏信是当领导的一大
忌——比原方案提前了半年
第三十章  U2飞机在我们头上飞过
抱着电话机睡死了——1964年1月14日11点
零5分,中国人第一次得到90%浓度的铀-235——在
“思想革命化”前加了“人的”两个字一汪锋请客
庆祝——机关干部把楼房让出来一我们的生辰
八字都在他本子上——1:2爆轰出中子实验成
功——蒋经国到华盛顿
第三十一章  杀的是牛不是鸡
在真空里熔化——气泡还是缩孔——三个从
英国回来的总工程师:曹本熹、陈国珍、张沛霖——
二机部尊重知识分子——既要集思广益,又要稳坐
钓鱼台——七个方案中选一个最好的
第三十二章  这个事情比天还大
苦练精加工——汗液把手都泡白了——上海
来了个原公浦——“我姓原,跟原子弹有缘”——忘
不了高工李传祚——一丁点问题也不能带上
岗——叭的一声掉了下来——静下心来再上——
听说行了,人一下子就瘫了
第三十三章    出了事不得了
前呼后拥地送那个宝贝——最终回答问题还
是靠实验——“搞牢靠”成了口头语——出中子了.
而且出得很多——张爱萍要大家写诗——总理叫
写一个不超过500字的报告——“领导亲自坐阵非
常重要”——“爱护原件胜于自己的生命”——血透
湿了裤子都不知道
第三十四章  沙堆里扒拉出了一个女人
1949年掉下的一架国民党飞机——气象测报
太重要了——慢慢搞也比下马强——三张一常,非
比寻常——程开甲脑子里天天转的是物理图
象——近三千个测量点——别出蹊径,自制器
材——相机不起眼,镜头特别好
第三十五章  铁塔顶上引爆
建造一百多米高的铁塔——美国酝酿4种打击
方式——为控制温度伤脑筋——从金门打炮得到
启发——空军副司令员在沙漠倒了下来——5架飞
机执勘——把石头装进箱子模拟飞行——进入蘑
菇云早了晚了都不行
第三十六章  猴子盘儿子
防化兵练得几乎要虚脱——最着急的是拿不
拿得到东西——每天看到大科学家,但不能拍——
越不放心越出事——用仿真原子弹进行预演——
美国卫星拍到了基地设施——黑猫中队领教了大
陆导弹的厉害——困在铁塔上十多个小时下不来
第三十七章  在那上面按了血指印
要启爆了,紧张得不敢按按纽——因为会错意
而紧急刹车——以打猎队为名的巡逻小分队——
180天走了8400里——每个人磨破7双鞋——一天
过了48道盐碱水——一大群水鸭和几百号“敌人”
——两匹骆驼给咬得皮包骨头
第三十八章    美国可能来轰炸
有人要对我们动绝育手术——再晚试我们就
该退休了——“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真正的
总指挥是周恩来——“老邱”穿衣、住下房、梳辫
子——李宝光和刘杰吵了几天——神秘的117办
公室
第三十九章  事先梦到了爆炸时间
张爱萍在他帐篷门上写了一个大字:响!——
国家元首级警卫规格——腊斯克预告中国将在最
近进行核爆炸——真正亲眼看到原子弹的只有百
余人,亲手摸过的不过一二十人——人世间最长的
时间就是等——李旭阁一路惊险到北京——周恩
来凌晨批报告——杨春章  午夜梦先机
第四十章  指挥的声音都有点哆嗦
给林彪送电报——吴冷西、乔冠华、姚溱起文
稿——周恩来请吃双黄蛋面——从气象处长的脸
色看天色——次临界状态惊心动魄——张爱萍后
悔没有照相——周光召、黄祖洽和秦元勋算了一
天——李觉亲自拿钥匙登塔——邓稼先笑而不
答——刘杰做应急准备——1964年10月16日15
时——邓小平1966年说,苏联不毁约恐怕今天还爆
炸不了原子弹
第四十一章  有没有让人不睡觉的药
张震寰想第一个看到却反而落了后——孙瑞
藩捂了一只眼睛看——是不是真爆炸了?是不是核
爆炸?——毛主席说,再进一步查一下,等一等外
国的反映——兴高采烈,一片欢腾——赫鲁晓夫下
台了——漂亮的蘑菇云,震耳的爆炸声
第四十二章  尘埃落定
只是感到背部有点热,一会儿就地动山摇
了——效应物面目全非,一片狼藉——向棕褐色的
中心部位飞去——美国人想不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用的是铀-235——总理来到八一厂——赶快采取防
护措施——想起18年前异国寻梦——“中国了不
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历程举要
各类文献资料参考篇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