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沈从文的凤凰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56303
  • 作      者:
    糜华菱编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流、物产、经济活动动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个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
  ——沈从文《我所生长的地方》
  凤凰的江水和泉水,孕育了明朗的心胸,孕育了幻想、文学、诗,还有画。
  ——黄苗子《凤凰游——湘西凤凰散记》
  谈文学离不开人的命运。从文表叔尽管撰写再多有关文物考古的书,后人还会永远用文学的感情来怀念他。
  后死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他爱过,歌唱过的那几条河流,那些气息、声音,那些永存的流动着的情感——
  ——黄永玉《从文表叔的家乡亲人》
  不进入的湘西的腹地——凤凰,哪能懂得域文化,虽出于狭小地域,虽生于水与火,却能水火交融,异常开明与豁达?
  文化与人一样,均有自己的出身与自下而上逻辑。
  —凸凹《文化边城——凤凰》
展开
内容介绍
  沈从文是文学大师,凤凰城则是历史文化名城;编者糜华菱先生,据我所知,今年八十岁,是出生于湘西沅陵的沈从文研究专家,此前已有《走近沈从文》和《沈从文生平年表》著作问世;散文集中的作者大多是对沈从文、对凤凰城有相当了解或研究的当代作家、学者、记者、画家;出版社又是鼎鼎大名的中华书局,因此这本书的品味、质量自有充分的保证。
  沈从文自凤凰城出,凤凰城因沈从文显,这人与城的关系确实耐人追寻。这本书在各种关于沈从文与凤凰城的书籍中,其独特之处当首先在于,它以“跟沈从文回凤凰”、“在凤凰寻找沈从文”、“湿湿的想念” 三组系列文章,实际上提出和解答了“凤凰城给了作家沈从文什么?”、“作家沈从文留给了凤凰城什么?”这样两个我们非常关心的重要问题。我想,它不光是会对一般的游客有吸引力,同时也会引起阅读、研究沈从文的读书人士的兴味,就我而言,它让我产生了“斯城也,而有斯人也;斯人也,而有斯文也”的感悟。
  凤凰城诚然是地灵人杰,自然、人文皆有可观,而此等好去处既来游之,则要使观光、怀古无一偏废方是上策。《沈从文的凤凰城》诚有助于游者兼得此二乐也。
  自“观光”言之,本书涉及的景点当然是洋洋可观了,我们可以从沈从文自己和各个沈迷作者们的笔下探知其风神,何况还配有大量的彩色或黑白的个人所摄的照片呢。自“怀古”言之,这些各富个性的散文作者本身就在文章中怀古,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相当的情绪感染力,不由得我们不发思古怀人之幽情。
  在“跟沈从文回凤凰”的系列文章中,我们从沈从文自己的笔下知道他写作时梦牵魂萦着凤凰的是些什么,从其他作者的笔下知道他八十岁还乡时游历了凤凰的哪些地方,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日温习了故乡的哪些人、事、物、景。在“在凤凰寻找沈从文”的系列章中,我们仿佛跟着一个个兴趣盎然的游记作者在小小凤凰城里反复转悠,沈从文故居和沈从文墓就是常常到达的地方,这常让我们产生似曾相识、如梦如幻之感,我们却又会那样乐此不疲而身不由己地跟随着。在“湿湿的想念”的系列文章中,沈从文的孙女沈红所写的《湿湿的想念——写给爷爷》,对沈从文的怀念无疑是最深情蕴藉的;沈从文的表侄黄永玉所写的《从文表叔的家乡亲人》,对晚年沈从文的片段描画最是传神摄髓;作家李锐的《另一种纪念碑》为沈从文遭受的误解与曲解最为愤懑不平,对沈从文的文学史地位与意义的论断最为显豁直白。而书中真挚的文字,都印证了那么一句话:沈从文——不愧是凤凰城之魂!
  这是一本关于沈从文与凤凰古城的散文集。汇集了包括沈从文、黄永玉、黄苗子、金介甫等名家的散文、游记26篇,分为边城与我、从文在凤凰、湿湿的思念、凤凰游记、故居和墓地、从文家乡人、世界的沈从文几个部分。
  沈从文以乡土文学闻名于世,其创作植根于他的故乡凤凰,很多人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了这座拥有美丽风景和奇特民俗的边城,并专程到此寻访沈从文的足迹,其中不乏专家学者,留下一些很有价值的散文、游记,经过选编即成本书。它对了解沈从文,了解凤凰都很有价值。书中配有大量凤凰风景、民俗以及名人的图片,是向往凤凰的旅行者的佳伴。
展开
精彩书评
  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流、物产、经济活动动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个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
  ——沈从文《我所生长的地方》
  凤凰的江水和泉水,孕育了明朗的心胸,孕育了幻想、文学、诗,还有画。
  ——黄苗子《凤凰游——湘西凤凰散记》
  谈文学离不开人的命运。从文表叔尽管撰写再多有关文物考古的书,后人还会永远用文学的感情来怀念他。
  后死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他爱过,歌唱过的那几条河流,那些气息、声音,那些永存的流动着的情感——
  ——黄永玉《从文表叔的家乡亲人》
  不进入的湘西的腹地——凤凰,哪能懂得域文化,虽出于狭小地域,虽生于水与火,却能水火交融,异常开明与豁达?
  文化与人一样,均有自己的出身与自下而上逻辑。
  ——凸凹《文化边城——凤凰》
展开
精彩书摘
  我所生长的地方
  沈从文
  拿起我这枝笔来,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首先提到一个我从那儿生长的边疆僻地小城时,实在不知道怎样来着手就较方便些。我应当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只由于两百年前满人治理中国土地时,为镇抚与虐杀残余苗族,派遣了一队戍卒屯丁驻扎,方有了城堡与居民。这古怪地方的成立与一切过去,有一部《苗防备览》记载了些官方文件,但那只是一部枯燥无味的官书。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
  一个好事人,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下三五千人口。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产,经济活动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朵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个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四千到五千左右的碉堡,五百以上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块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婉蜒各处走去,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西在一百七十年前,是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相当距离,在周围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解决了退守一隅常作蠢动的边苗叛变的。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赤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到如今,一切完事了,碉堡多数业已毁掉了,营汛多数成为民房了,人民已大半同化了。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地方到今日,已因为变成另外一种军事重心,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姿势,在改变,在进步,同时这种进步,也就正消灭到过去一切。
  凡有机会迫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长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若打量山陆路入黔入川,不经古夜郎国,不经永顺龙山,都应当明白“镇筸”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最可靠也最舒服的地方。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单独向深山中村庄走去,与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俱有兵役,可按月各自到营上领取一点银子,一份米糠,且可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收的公田耕耨播种。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人人皆很高兴担负官府所分派的捐款,又自动的捐钱与庙祝或单独执行巫术者。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年老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旱暎祈雨,便有小孩子共同抬了活狗,带上柳条,或扎成草龙,各处走去。春天常有春官,穿黄衣各处念农事歌词。岁暮年末居民便装饰红衣傩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鸣,苗巫穿鲜红如     血衣服,吹镂银牛角,拿铜刀,踊跃歌舞娱神。城中的住民,多当时派遣移来的戍卒屯丁,此外则有江西人在此卖布,福建人在此卖烟,广东人在此卖药。地方由少数读书人与多数军官,在政治上与婚姻上两面的结合,产生一个上层阶级,这阶级一方面用一种保守稳健的政策,长时期管理政治,一方面支配了大部分属于私有的土地;而这阶级的来源,却又仍然出于当年的戍卒屯丁。地方城外山坡上产桐树杉树,矿坑中有朱砂水银,松林里生菌子,山洞中多硝。城乡全不缺少勇敢忠诚适于理想的兵土,与温柔耐劳适于家庭的妇人。在军校阶级厨房中,出异常可口的菜饭,在伐树砍柴人口中 ,出热情优美的歌声。
  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多米,多橘柚。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渐入高原,近抵苗乡,万山重叠,大小重叠的山中,大杉树以长年深绿逼人的颜色,蔓延各处。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山,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作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河水长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鲫鱼、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环绕“镇筸”。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
  这地方又名凤凰厅,到民国后便改成了县治,名凤凰县。辛亥革命后,湘西镇守使与辰沅道皆驻节在此地。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处的正规兵士却有七千。由于环境的不同,直到现在其地绿营兵役制度尚保存不废,为中国绿营军制唯一残留之物。
  我就生长到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习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展开
目录
跟沈从文回凤凰
我所生长的地方
凤凰
八旬沈老故乡情
深沉的乡恋——一九八八年五月七日上午沈从文先生忆家乡人事
在凤凰寻找沈从文
凤凰游——湘西凤凰散记
在凤凰,解读一颗文学灵魂
在沈从文先生的故乡
凤凰流不尽的声音——沈从文故乡散记
文化边城——凤凰
凤凰游记
沈从文的风景
在沈从文故园
谒沈从文故居
在沈从文墓前
世间最朴素的坟墓
傅汉思夫妇在凤凰
凤凰县的印象和沈从文研究的几缕思绪
湿湿的想念
沈从文的童年
湿湿的想念——写给爷爷
另一种纪念碑
在凤凰与法国作家谈沈从文
从文表叔的家乡亲人
沈从文先生的故乡人
家乡人迎葬沈从文
情系凤凰的“湘西·沅陵的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