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类的敦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16960
  • 作      者:
    冯骥才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你只要为它去做,得到的就一定比付出的多得多。这便是敦煌。
  在旷古空灵的音响中,依次出现如下画面——
  古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希腊阿波罗神殿、雅典卫城、罗马的洛西姆斗兽场,随后是新巴比伦伊什么塔尔城、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库拉塔、波斯波利斯宫殿、印度桑奇大塔、中国的长城、兵马俑、故宫……
  集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为一身的冯骥才先生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制高点上,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对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进行了全景式的、别开生面的史诗性解说。自1997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以来已重印二次,这次敦煌文艺版的《人类的敦煌》,又增加了《探访榆林窟》,同时增加了国内著名敦煌壁画艺术摄影家、央视“东方之子”访谈专家吴健先生100幅精美照片。对于热爱文化和敦煌艺术的读者,敦煌文艺版《人类的敦煌》无疑是一次文化审美和视角阅读的盛筵。
展开
内容介绍
  你只要为它去做,得到的就一定比付出的多得多。这便是敦煌。
  在旷古空灵的音响中,依次出现如下画面——
  古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希腊阿波罗神殿、雅典卫城、罗马的洛西姆斗兽场,随后是新巴比伦伊什么塔尔城、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库拉塔、波斯波利斯宫殿、印度桑奇大塔、中国的长城、兵马俑、故宫……
  集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为一身的冯骥才先生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制高点上,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对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进行了全景式的、别开生面的史诗性解说。自1997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以来已重印二次,这次敦煌文艺版的《人类的敦煌》,又增加了《探访榆林窟》,同时增加了国内著名敦煌壁画艺术摄影家、央视“东方之子”访谈专家吴健先生100幅精美照片。对于热爱文化和敦煌艺术的读者,敦煌文艺版《人类的敦煌》无疑是一次文化审美和视角阅读的盛筵。
展开
精彩书摘
    1271年秋日,三个隆鼻凹目、穿着高领大氅的罗马人东张西望地走在河 西大道上。一位仆从牵着背负行李和水袋的骆驼紧随其后。这三个人中,穿 绿衣、金发的年轻人,便是后来被载入史册的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位 年长者是他的父亲和叔叔。 三位波罗启程于罗马,经过美索不达米亚,抵达巴格达时,本打算从波 斯湾乘船去印度,但是由于听从了一位印度商人的建议,改变了主意,改走 陆路。这便穿越伊朗高原,由阿富汗翻过葱岭,进入中国。沿着塔克拉玛干 沙漠的南缘,也就是丝绸之路的南道,干辛万苦走到阳关,进入了河西走廊 。 灿烂的文化中国,使这三位波罗如入梦中。尤其面对着张掖大佛寺那巨 大而活生生的睡佛,马可·波罗惊叹之极。可是奇怪的是,在他那传世的游 记《东方见闻录》中,却只字没有提到河西的文化太阳——敦煌莫高窟。敦 煌是他们必经之地,名气远过于张掖大佛寺,他们又在河西停留了至少一年 。是什么原因使他疏漏或错过了莫高窟? 倘若他来到莫高窟,一准会被这东方宝库所震撼。倘若他进入第45窟, 看到那艘扬帆挺进的大帆船,在啧啧赞赏画工们绝世技艺的同时,一准会后 悔当时没有经由海路来到中国。他们的确应当拒绝荒沙大漠中那条无比艰辛 的丝路。 从宋代以来,中国人就把深思的目光,瞥向深远和蓝色的大海。这时已 能造出载重1500吨的“神舟”,航海术居世界之首。尤其南宋时期,朝廷南 迁,千古以来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沙漠丝路便被阻绝。对外的文明联系,更依 赖于那无边无际、自由流动的大海。一个发明罗盘的国家从来就不是封闭的 。尽管人们对这陌生的、凶险的、起伏不定的蓝色世界所知极少,但是他们 意志的光芒始终在前面引导着自己。 雄心勃勃的元代皇帝忽必烈建立了世界上空前规模的大帝国。当铁蹄把 他权力的版图扩张到东南亚、印度、乃至地中海的同时,也将一派豪情推入 辽阔的大海。元代的航海家亦黑速失、杨庭壁、列边·扫马、杨枢与孛罗, 都把船驶到印度与波斯。在茫茫大海上,他们是否感到还有另一种东西,朦 胧又强劲地吸引着他们呢?一种隐隐约约蓝色的文明之光? 一条死寂、艰忍而古老的黄色之路,一条动荡、流畅而崭新的蓝色之路 。中国人面临这样的选择;历史和人类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选择。 在海流呼啸着喷涌着冲上沙滩的刹那,定格。 我们已经明白了,不管是什么具体原故,马可·波罗没有来到莫高窟, 甚至在游记中只字未提,都在表明一个历史的事实:敦煌莫高窟度过了它骄 傲的黄金期。在历史的斗转星移中,它失落了! 荒沙就是沙漠的黄土。它将历史所遗弃的事物轻轻掩埋起来。 弥漫的风沙,黄沙掩盖的丝路上的古城。楼兰、尼雅、且末、若羌、高 昌。倾圮的泥屋,晒成白色的胡杨干枯的树干,全都半埋在沙砾中。流沙还 在莫高窟洞窟前一点点堆积起来。 从元代末期,莫高窟走向寥落。 历史先是封闭自己的过去,然后再把它渐渐遗忘。 那么,我们可别忘了。那封闭在十七号洞窟——藏经洞那些文献呢?它 是否在被封闭的那一天,就感到自己命中注定要被永久地与世隔绝了? 你当然会问,究竟是谁把它封闭在藏经洞中的?为什么? 藏经洞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谜。也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谜之一。 自从它被发现的一百年来,一直无人破解。正因为它奇特、难解、根由 无绪,才在众说纷纭中变得更加神秘和诱惑。 对于藏经洞封闭的原因,最通常的说法是为了躲避西夏的侵袭。根据之 一是,洞中文献年限最晚的一份是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正处在西夏占 领敦煌的前夜。根据之二是洞中的文献没有西夏文本,因此推定这是在西夏 占领之前,为躲避西夏袭击,遭到损害,悄悄将这些宝贵文献封存在这个套 在大洞窟里的小洞中。然后把洞口堵上,涂灰作画,掩人耳目。过后,逃避 战乱的和尚没有回来,它便像古墓一样永远秘藏起来。 但这种说法并非无懈可击。如果将藏经洞文献的年代仔细查看一下就会 发现,自1002年最后一份文献向上溯一百年间,差不多每年都有文献保留下 来。可是截止到1002年就没有了。但西夏占领敦煌是1036年的事.中间怎么 会出现漫长的34年的空白?莫高窟的和尚们不会提前34年就感到西夏的威胁 并做出如此过早的行动吧! 第二种说法认为,藏经洞的残卷较多,许多都是当时废弃不用的文书。 还有那些大量的卷轴式经卷,在公元十世纪末折叶式经卷广泛流行起来时, 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佛教一般不准毁灭经典,便封存在洞内。P178-181
展开
目录
初版序言
关于敦煌的写作(再版序言)
第一集 一个西方探险家的笔记
第二集 乐観的灵光
第三集 羽人与天人共舞
第四集 女性的菩萨
第五集 阳关大道
第六集 天国与人间
第七集 共同的理想国
第八集 无名的大师们
第九集 时光倒流一千年
第十集 海浪与流沙的对话
第十一集 大漠上的孤坟
第十二集 永远的敦煌
探访榆林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