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初师古派的方法理论:
第二节 古文格调与为文必有师法:
一:
对台阁体流弊有所不满,并思有以救之者,正是台阁中人。在诗歌方面,有李东阳的茶陵诗派兴起,倡“格调”说以补台阁体之肤庸冗阋;文章方面,则有王鏊宗主韩愈,倡“凡为文必有法”之说。
李东阳论文主张严明诗文之别,说“诗与文不同体”①,“近代之诗,李杜为极,而用之于文,或有未备。韩欧之文,亦可谓至矣,而诗之用,议者犹有憾焉,况其下者哉!”所以,诗文应当各有所宗,“诗主少陵,文主昌黎”②。同时人吴宽论文推尊韩愈,认为“唐昌黎韩氏以文章妙天下,历千百年鲜有及之者”③,李东阳为其集作序称:“公少以经学为程试,既而遍读《左传》、迁史、韩、柳、欧、苏诸家之文,欲尽弃其旧业,及为部使所迫,取甲科,官史局,文名满天下。老居台阁,弗究厥施,而终始于所谓文者。”④认为吴宽与同时台阁体诸人相比,为文另有宗主,不以时文与台阁体末流之作为是。台阁作家最重欧阳修,李东阳对“欧学”之弊亦有批判:“夫欧之学,苏文忠公谓其学者皆知以通经学古为高,救时行道为贤,犯颜敢谏为忠,盖其在天下不徒以文重也。后之为欧文者,未得其纡余,而先陷于缓弱,未得其委备而已失之(尔见)缕,以为恒患。文之难亦如此,苟得其文而不得其所以重天下,且犹轻之,而况乎两失之者哉!”⑤一方面把缓弱浮碎的文章弊端归之于台阁作家抛弃了欧文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认为学者未得欧文文法,可以说是正中台阁体末流的病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