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957146
  • 作      者:
    孟泽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孟泽,1963年10月生于湖南双峰。1979年入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3年师从羊春秋教授习古典文学,1986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师从吴思敬教授习文艺学,2004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评为教授。现任职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系,系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韵文
    学刊》《新诗界》编委。出版有《中国历代狂士》(1993年)、《无我有我之境》(1996年)、《两歧的诗学》(2006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以《人间词话》与《摩罗诗力说》为基本语言形态的王国维、鲁迅诗学,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具有最显著的“两歧性”特征。王国维、鲁迅的诗学内部,同时存在着与他们所处时代的思想状态,与他们的文化身份相一致的“两歧性”。“两歧性”的诗学,基于他们各自的生命历程与学术历程,其内在气质与精神,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这种“两歧性”和“一致性”所显示的内涵与张力,构成了中国现代诗学在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趋势,表征着它所能够拥有的可能性范围与丰富性程度。从整体上看,王国维、鲁迅的“诗学”不是纯粹的知识之学,也并不只是纯粹的审美之学,而更接近于一种与“立心”“立人”相关、“知”“行”一体、  “人”“文”共生的“文”“学”与“文章”之学。纯粹文人或学者的名号也不足以称言王国维、鲁迅,他们是抵达了现代中国精神最高点的开创性的不世大儒。
展开
精彩书评
    《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从20世纪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家王国维、鲁迅的思想状况与文化身份的共同结构特征——两歧性人手,对他们的学术实践,特别是诗学,进行了别具一格的互训,于常人不留意或以为无可着手处,另辟险径,并终于通幽,这既得力于作者异于常人的运思能力,更受益于作者禀持之敏锐聪慧的生命感受,加之文字灵动而富穿透力,终于写出了这篇才气横溢的论文。
    ——陶东风
    在20世纪前期文坛的思想者中,作为承继前贤、文明开新之两翼,鲁迅与王国维无疑是具有“两歧”和“对照”意味的个案。《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在进行比较研究时,超越了以往关于一个是“真的猛士”、一个是“纯的学者”的意见,从生命哲学人手,对二者的文化身份、思想抱负、情感底色、性灵气质及其诗学内涵,作了全面而较为深入的探询。作者不满足于对鲁、王二氏理论旨趣与表达方式的抽象比勘,而是在解剖两个活生生的灵魂,既揭示了其“两歧性”的精神特征,更窥测到其深在的“一致性”。而对于两人在承担时代困境过程中文化身份的“且介性”和话语立场的“悖论性”的申述,当属作者独立思考的成果。文章富思辩色彩,且有不少闪光的笔墨。
    ——杨匡汉
    (《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是一个具有较大难度的研究课题,这不光因为王、鲁是充满矛盾的思想者,不光因为他们的诗学与现实语境构成了巨大的矛盾和张力,而且还由于,他们与旧学和西学之间有着复杂而深沉的关联。作者以开阔的视野,论述了王国维鲁迅诗学的“情感底色”“内外困境”与“悖论立场”,认为,揭示二人诗学的“两歧性”,并不是要彰显其不可通约的敌对关系,而是要诠释这种“两歧性”的文化依据与精神动力,了解这种“两歧性”在同一种文化语境中的一致与冲突。上述见解,是十分深透和富有启发性的。
    ——程光炜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忧生”“忧世”解:忧生忧世与“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按照王国维的自述,甲午之役,他始知有“新学”,二十二岁抵上海,入《时务报》馆“任书记校雠之役”,接触康德、叔本华之哲学。此之前,在家“治举子业”,进“秀才”门而未过“举人”关;读不喜欢的《十三经注疏》,读喜欢的“前四史”。庚子之变后罗振玉资助他“游学于日本”,“昼习英文,夜至物理学校习数学”,但四五个月后就因病返回了。然后是自学、翻译、撰文、编杂志、任教职,“体素赢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求“纯粹之知识”让王国维走向了哲学,而求知之欲与求知之路其实却受制于“微妙之感情”,这种感情是关于生活的,关于生命的,也是关于空前“世变”中的家国天下的。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忧生”“忧世”概括诗人表达过的两种情感:“‘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终日弛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又:“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
    学者或以为,王国维区别“忧生”与“忧世”、区别“自道身世之戚”与“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等,预示了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的诞生”,认为“忧生”与“忧世”大不同,“原罪”也不同于“原善”的人格理想,中国美学的根本缺憾在于未能与个体的生命存在严格对应,而王国维以“欲”作为人之为人的本体,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剧意识,“忧生”则意味着从个体生命出发对审美活动加以解释,是“美学的创造动因”“美学的根本灵魂”所在。。此种论断,言之不为无据。但是,因为太过于要强调王国维美学的重要性,又是用后设的明确“目标”与“概念”,编织先发的“过程”与复杂的“现象”,不免失之勉强,具体诠释也有失真失准之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论: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的前提、依据与使命
(一)“两歧性”与“复调性”
(二)对立的诠释与互动的诠释

第二章 “诗力”与“境界”:王国维、鲁迅接近文学的初衷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设定
(一)“人生之第一义”:从科学到文艺
(二)“国民之首义”:种族、心声、诗歌、人格的逻辑关系
(三)“不用之用”
(四)“意力”的唤起与“意志”的解脱
(五)“无用之用”
(六)在“可爱”与“可信”之间
(七)“阶级”与“境界”

第三章 “人间”与“两间”:王国维、鲁迅诗学的情感底色
(一)“忧生”“忧世”解:忧生忧世与“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二)“忧生”“忧世”解:“补天事业”与“忧国情怀”
(三)“祛魅”与“返魅”
(四)遗民美学:诗学变迁的情感轨迹
(五)“文章误我”
(六)“转俗成真,回真向俗”
(七)“心里受伤,永不痊愈”
(八)“欧穆亚”与屈子性情:鲁迅审美姿态的一种解释

第四章 审美的倾斜与审美的异化:鲁迅、王国维诗学的内在困境与外在困境
(一)审美主体与历史认识主体
(二)“阳性”或者“阴性”:作为情感与作为美感
(三)“人为美而存在”或者“美为人而存在”
(四)以文拟人:一种“有机主义”的审美方式
(五)有机主义与审美主义:“无我”与“大我”
(六)有机主义与审美主义:“永远的正义”与“诗歌的正义”

第五章 “且介”身份与“悖论”立场:诗学与诗学之外
(一)“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
(二)“自我克服”与“自我憎恨”
(三)文章与文学——文体的选择与精神动力:在审美与反审美之间
(四)否定中的建构:从“对立的立论”到“取消的立论”
余论 作为“大儒”的王国维、鲁迅
参考文献
有“困难”的人(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