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中“鬼”为什么不见了<br> 在今天,追问中国现代文学中“鬼”为什么不见了是极有可能被人视为白日见鬼、鬼话连篇的。写作本文的缘起,不过是在为昆仑出版社编选“二十世纪华人情爱经典”丛书时,为其中一卷题名为《爱情聊斋》,出版社的同志又加了个副标题“人鬼恋的故事”。而那一卷中的作品,事实上既有写人鬼恋的,也有写人神恋的,还有的只是带一点鬼气和鬼趣;其中的鬼,既有真鬼,也有假鬼。编选过程中,我们感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鬼,可以说多如牛毛,但进入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鬼却少而又少。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兴趣,中国现代文学中“鬼”为什么不见了?<br> 20世纪中国少有出鬼的文学,无疑与提倡科学的现代文化观念有关联。接受了现代科学观念洗礼的中国作家,对鬼神观念抱的是天然的疏远、批判态度。五四时期,针对《灵学丛志》上俞复君所宣扬的“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遂促”,鲁迅、陈独秀、徐长统、陈大齐、刘半农、易白沙等都曾纷纷著文就有鬼论进行质疑,力主无鬼论。在五四那样一个充满怀疑精神、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本来游谈无根的鬼神学说压根就没有立足的空间,不待别人来攻,自己已露出虚妄的马脚。文学艺术中的鬼神的地位,也岌岌可危。<br> 正如鲁迅所说的,“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道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渐见流传”,因此自晋至隋,“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之书特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