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篇<br>第一章 新文学的版本本性<br>一 版本的物质形态<br>二 版本的文字、图像内容<br><br>第二章 异本的形成与修改<br>一 几种异本<br>二 异本与修改<br><br>第三章 版本研究的角度与方法<br>一 版本学<br>二 创作学<br>三 传播学等<br>四 阐释学<br><br>第四章 版(文)本谱系及原则<br>一 版(文)本谱系模式<br>二 新文学研究的版(文)本原则<br><br>校评篇<br>第五章 《雷雨》<br>一 从初刊本到初版本:艺术完善<br>二 从初版本到开明选集本:建构新的“真实”<br>三 从初版本、开明选集本到“剧本选”本:走向折中<br>四 从“剧本选”本到“戏剧二版”本:缩减与改“错”<br><br>第六章 《屈原》<br>一 从初版本到群益本<br>二 从群益本到人文本<br>三 在“古”与“今”、“事”与“似”之间<br><br>第七章 《天国春秋》<br>一 从初刊本到人文本<br>二 从人文本到定本<br>三 在多种意识之间转圜<br><br>第八章 《风雪夜归人》<br>一 从初刊本到初版本<br>二 从初版本到人文本<br>三 女主人公的不同结局<br><br>第九章 《蚀》<br>一 从初版本到人文本<br>二 “革命”、“性”等的意义滑变<br><br>第十章 《八月的乡村》<br>一 从出版本到重排本及重印本<br>二 毁誉之间的文本变异<br><br>第十一章 《无望村的馆主》<br><br>一 从初版本到福建本<br>二 多种修改倾向<br><br>第十二章 《怨女》<br>一 从The Rouge of the North到《怨女》:跨语际改写<br>二 从《金锁记》到《怨女》:复杂的演进<br><br>附录篇<br>附录一 《围城》的版本修改<br>附录二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六个版本<br>附录三 新文学版本之“九页”<br>附录四 新文学版本研究主要参考书目<br><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