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我的书架
0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全部
畅想之星
馆藏精品
浙江新华
超星
出版时间 :
搜索
论“五四”新文学
¥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ISBN:
9787567525498
作 者:
刘纳著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加入书架
畅销推荐
四十年四十人“茅奖”作家作品观澜(1982—2022)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24
犯罪小说研究(百科通识文库)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3
文学与文学批评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23
宋代笔记小说文体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3
清季民初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秩序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3
中国旧小说考证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23
元白诗笺证稿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23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23
西方新闻学名著导读帮助读者加深对名著的理解与评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新民说玫瑰传奇中世纪爱的艺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暌违30年,一代学术经典荣耀回归,再现独特精神视野和探索勇气!
“新人文论”丛书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以自己学术素养、独立品格及人文关怀,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与思想。
“新人文论”丛书映照着三十年前文学观念嬗变的思想大潮。对于文学创作及新文学研究,有着持续深远的影响,随时间推移愈显其原创文本的经典性。
展开
作者简介
刘纳
,1944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硕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20年,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师,博士生导师。2000年任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2002年起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颠踬窄路行》《诗:激情与策略》《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从五四走来》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五四”新文学,充当了思想革命的先声,比当时的生活更内在更深入地表现了时代的灵魂,不但显示着民族振兴的希望,也成为民族进步的先导。它负载着一代知识分子的热情与痛苦,永远为那伟大的时代作证。本书收录了作者对“五四”新文学的一组评论文字,对五四作家群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以及创造社、文学研究会两大文学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究。
展开
精彩书评
展开
精彩书摘
“五四”新文学的理性色彩
一
我们研究“五四”新文学各方面的特质,都要首先提到伟大的鲁迅。如果没有鲁迅,我们的文学很可能是另外的面貌。
一九一八年春天,当鲁迅拿起笔,声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们的时候,他是抱着“启蒙主义”,想“借用”文学的力量,来“改良社会”。鲁迅带着他半生积聚起来的深刻思考走上“五四”新文坛,他选择了这样一条文学道路:以思想家去做文学家。
人们常常引用高尔基的话:“艺术家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想象力和逻辑的力量,直觉因素和理性因素平衡起来。”然而,这种平衡很难实现。如果期望的是在理性力量和艺术力量都非常强大的基础上的平衡,那就难乎其难。实际上,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理性渗透的程度大不相同,甚至因此而形成了两类各有特征的文学、两类各有偏重的文学家的分野。巴尔扎克曾区分“观念文学”和“形象文学”,他指出:这是“对智慧的相当自然的区分”a。冈察洛夫曾区分“自觉创作”和“不自觉创作”,他认为“两者都对,这就看在艺术家身上什么占主导地位:是理智呢,还是想象和所谓的心灵。”别林斯基区分了“思想的、自觉的天性”和“艺术的天性”。卢那察尔斯基区分了“思想家兼艺术家”和“艺术家兼思想家”。我们泛览人类文学史上的优秀成果,会感到:这样的区分不无道理。
鲁迅属于“思想的、自觉的天性”,属于“思想家兼艺术家”。他强大、清醒的理性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奇迹。他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和整个旧世界的批判所达到的人所难及的深度,仅就这一方面来看,他超过了当时中国一切革命家思想家,包括已经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思想家。鲁迅“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反映出他对祖国历史和民族命运的穷根究底的探求。他后来甚至表示,他写小说,只是“提出一些问题而已,并不是为了当时的文学家之所谓艺术”。
鲁迅代表着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新时代,他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这是走向人民、走向进步的道路,也是理性光辉照耀着的道路。这是鲁迅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当《新青年》举起思想启蒙的火把,刚刚开始涉及文学问题的时候,陈独秀就指出:“西洋所谓大文豪,所谓代表作家,非独以其文章卓越时流,乃以其思想左右一世也。”其实,西洋“大文豪”中,只有很少人具备“左右一世”的思想力量。陈独秀道出的,是“五四”新文学作者们的志愿。李大钊认为新文学必须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为“土壤根基”。沈雁冰要求新文学“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唯其是注重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所以我们要注重思想,不重格式。”……在新时代的氛围中,生长起迥异于封建文化的新的文学热情。“五四”新文学作者中的多数人并不属于“思想的、自觉的天性”,无论纯真的冰心、焦躁的庐隐、持重的叶圣陶、诚挚的王统照,还是激昂的郭沫若、伤感的郁达夫,都缺少成为思想家的禀赋,都并不擅长于理性的沉思。但是,面对中国历史上空前伟大的新时代,面对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他们表现出那样强烈的追求真理的热情和那样一致的哲学兴趣。他们各自从当时纷至沓来的西方近现代思潮中挑选出斗争武器,集结于反封建大旗之下。他们“有一种共同前进的趋向”。拿初期的小说作者来说,“没有一个认为小说是脱俗的文学,除了为艺术之外,一无所为的。他们每作一篇,都是‘有所为’而发,是在用改革社会的器械,——虽然也没有设定终极的目的。”“五四”新文学,沿着鲁迅开辟的道路前进。
二
鲁迅首先带给新文学一个苦苦思索着的灵魂。《狂人日记》的主人公狂人,是妄想狂患者。他确实得了精神病,他古怪的思想逻辑,他单调急促的话语,他无法摆脱的恐怖感,都不正常。但是,他始终比周围那些过着浑浑噩噩生活的人聪明和理智。他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无情吞噬,感到了黑暗社会对自己的压制和逼迫,他的思想被“吃人”控制着,并且顺这个逻辑发展下去。他的妄想牢固而有系统:奇特,但并不荒谬;偏激,但并不混乱。他是狂人,却比许许多多没有发狂的人更渴求真理。他是因为思索而发狂的,他被思索纠缠着、折磨着。在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这样令人颤栗的思索的形象。
狂人在思索,鲁迅在思索。鲁迅通过狂人之口发出惊天动地的伟大疑问:“从来如此,便对么?”
这是时代的疑问。在“五四”新文学作品中,有那么多“天问”般的疑问、询问、探问、质问、追问:
“如此,只合如此吗?”
谁教如此尽如此呢?
什么是草?什么是木?什么是人?什么是我?
是自然伟大么?是人生伟大呢?
彷徨于歧路中,
我们何往呢?
啊啊,人为什么不得不生?
我为什么活着,能够运动的一件东西?我能够解答这个问题么?
……
为什么?为什么?时代黎明的晨风把人们从沉睡中唤醒,摆脱着传统观念的羁绊,打开禁锢的思想闸门,新一代文学作者开始了重新认识世界和人生的艰苦历程。他们心中,一下子涌出了这么多“为什么”。一位“五四”作者当时写道:“近二三年来,更蕴积,和激出了许多问题。……我现在仿佛是个才会说话的小孩子,逢事向人问,又象我八九岁的时候,天天向长者问道,某人比某人谁好,某件事和某件事那个应该。……我现在自然在一个极危险麻乱的境地,仿佛象一个草枝飘在大海上,又象一个动物在千重万重的迷阵里。” 一位“五四”作者后来回忆说:“当青年人精神上欣欣向荣之时,在思想中也打上了多少问号。……在这样彩色缤纷、生气勃勃的环境中,我究竟应该摘取哪些花朵来充实自己?对国家、对自己究竟是什么最有利?就不免七想八想,忐忑不安。……一连串的问题,不仅是在青年人的脑子里盘旋着,在前辈当中也不乏这样的人。”“五四”,是充满怀疑和问题的时代,“从孔教问题,妇女问题一直到劳动问题,社会改造问题,从文字上的文学问题一直到人生观的哲学问题,都在这一时期兴起,萦绕着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思想。”c 那时代以十分坚决的态度,扫荡着二十多个世纪以来人们尊崇的那些似是而非的混沌见解,否定了仿佛会万古不变的封建主义生活准则。那时代不相信任何神明,不崇拜任何偶像。《新青年》以压倒一切的气势呼吁:“破坏!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d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新文学作者们以异常活跃但还不很强健的思辨力,探索究竟,重新评判生活。一位作者写道:
生命在精神界跃动着,
思想在无尽的宇宙里冲决着,
使我狂惑!使我痴迷!a
诗的逻辑有些混乱,却真实地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五四”新文学界的心理氛围。当我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五四”新文学,留下了思索的深重印迹。这是艰难又充满希望的思索,痛苦又引人入胜的思索,灼人心魂甚至令人身心交瘁的思索!
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文学创作离不开思索。作家艺术构思这样一个多种心理功能综合起作用的艺术思维过程,不但是感觉和想象的过程,也是思索的过程。而对于“五四”新文学来说,“思索”的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在于:它不单像所有文学创作一样,包含着、渗透着、融合着思索,而且,许多作者把自己对事物不断分析和认识的过程,直接表现在作品里,留下了从感觉、印象,到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轨迹。这思维轨迹是那样地清晰,例如:朱自清叙述了一个女孩卖七毛钱的人间悲剧之后,记下自己的思索:“——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全生命——你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 王统照描写“想想看,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了一个流浪在湖畔的不幸儿童之后,记下自己的思索:“家庭呵!家庭的组织与所遇到的运命。堕落呀!社会的生计的压迫呀!”叶圣陶反映了人们厌恶职业的普遍现象之后,记下自己的思索:“凡从事X 的厌恶X,便致怠业。”
“X 决无可以厌恶的地方,可厌恶的乃是纠在这里,我想特别想到一篇不起眼儿的作品:刘纲的《两个乞丐》b。作品的情节很简单:“我”在街上看见两个乞丐互抱着倒在地下,回宿舍拿了一些衣服送去,却已经找不到他们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以再现生活为目的,他探索生活的热情压过了反映生活的愿望,他揪心地思索着造成社会惨状的原因。“思索”淹没了直观的生活画面:
这么长大的男子汉,自己不寻生活,……
不,不,……那有自愿冻死,饿死的?
谁有多大的能力救得了他们?
一个人不该看着人冻死,饿死,……
冻死,饿……的人多了……
他们和你一样是人?
谁抢了他们的食物?剥了他们的衣服?
他们是人,——是与享受过分的人类一样的人。
……
什么都被享受过分的人类霸占去了,他们所以没饭
吃,……不成连空气都要被这些人霸占去,不许他们——穷
人——呼吸!
……
这篇作品的构思和叙述、描写都没什么出众之处,它不被后来的人们重视,是正常的。而在当时,沈雁冰对它表示了特殊的热情。他见到稿子,便“赶快介绍来和读者相见”,并且在“附记”里写道:“我对于这篇文章爱极了。”从沈雁冰极力称赞作品的结尾,可以看出,引起他的兴趣的,并不是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现象本身,而是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探究和思索。沈雁冰对《两个乞丐》的评价,反映着“五四”新文学界普遍的审美观念。
在以往的人类历史上,有过理性色彩很强的文学,如我国的先秦诸子文学、法国十八世纪的启蒙文学、俄国十九世纪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学。这些作品的理性精神,或表现为清明的理智,或表现为雄辩的言辞,或表现为新颖的见解,或表现为直接的说教。这些作品的作者,都在阐释着、宣传着自己的理论。而“五四”作者,并没有“训世”的企图。即使作为伟大思想家的鲁迅,也未提出一个有建设作用的理论体系,他的思想的力量凝聚在批判和探究的深度上。“五四”新文学,被思索的精神统摄着。作者们审视着社会和人生,在他们的作品里,留下了无穷极的寻觅和探测、联想和冥思、究诘和估量、辨析和抉择……
……
展开
目录
前言
“五四”初期新文学作品中的“童心”美
“五四”新文学的理性色彩
“五四”小说创作方法的发展.
“五四”时期的两大作家群——文学研究会与前期创造社作家性格比较
外国文学对我国“五四”时期文学变革的影响.
鲁迅前期小说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
论《女神》的艺术风格
附录
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我国文学的变革.
后记
再版后记:回望与反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继续借书
去结算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
3
)
发表书评
取消
发表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省本级
嘉兴市
湖州市
金华市
丽水市
台州市
舟山市
衢州市
温州市
杭州市
宁波市
绍兴市
浙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登录
没有读者证?
在线办证
新手上路
快速入门
购物指南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
配送方式
快递送货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特色服务
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