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是在20世纪20年代普及的用语,1945年以后,自然完全不使用了。渡边几治郎的五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选辑为两卷本重新出版,但只是用《明治天皇》这个平凡的名字。我是战后派,但我为什么要将《明治天皇序说》用《明治大帝》的题目撰写呢?
因为在近代史中,不,在日本史中除了这位天皇以外再没有大帝了。明治天皇确实留下了大帝的足迹。我们必须从事实出发。
“大帝”这一表述早就出现过,那是在明治天皇死去翌日,报纸整页都用黑框,表示凭吊之意,“大正”元号的报纸,即1913.年(大正元年)7月31日的《大坂每日新闻》在题为“呜呼明治圣天子”的“文学博士三浦周行先生谈”中出现过。“圣”这一表述,后面还加上“天子”和“天皇”就有了不同的意思.,我将在本书中逐步阐述。首先说说这个报道。京都帝国大学国史学教授三浦周行在“如同奇迹的治世”标题下,叙述了日本“维新大改革”的“武家政治的终结”,中间经历了“日清、日俄两大战役”直至“得以列人世界一等国”的过程,举出后醍醐、天智两天皇作为例证。
他认为仅仅颠覆武家政治的话,有后醍醐天皇。“虽然如此,建武中兴只是两年就受到挫折”。毋宁说天智天皇以“大化的改革”诛杀苏我父子,“采纳中国制度而整顿内政”,这和明治天皇相似,但天智时却“有朝鲜的违逆”,“很难说是将国威宣扬于海外”。[1]
欧洲人认为明治创造了使“远东的一个孤岛”成为“世界强国之一”的奇迹,“陛下的生涯实则亦充满奇迹”,“如果比作欧洲的帝王,那一定是被冠以大帝的英主”。这里的“大帝”的表述是和欧洲的彼得大帝等做对比的,是以片假名[2]的“大帝”出现的。
两天后的8月2日,大众报纸《万朝报》发表社论“大正的日本”,稍稍有些意气昂扬地宣称:
“大正的日本将是规模更大更正的日本,规模更大更正的日本要求国民做和其表述相符的巨大努力。”
大正的大是GREAT,正是JUS'IS。
8月10日印刷、15日发行的大日本国民教育会的《明治天皇史》也说,明治始于“内外岌岌乎,是危也之”历史出发点上,而终于“东洋第一的大帝国”。明治天皇可与神武、景行天皇相比,“人或将陛下比作德意志帝国的创造者之一的威廉一世”。
先前只是将明治天皇和神武、景行、天智、后醍醐相比,和欧洲的彼得大帝相比的说法是在1912年,天皇刚死后就已经在大众间扩散开来。 .
这是和明治45年间的奇迹相结合的。不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事实上日本产生了飞跃。在历史学家的追悼谈话中,这点特别明显,可以举一个例子。这是8月1日《大坂每日新闻》上的东洋史家桑原实藏的谈话。“从远东海上的一小国一跃乃至与世界一等国为伍,是有史以来的奇迹。”并且这不是“攻击性”的“野心”。今后“我们应明确我们不是和平的捣乱者。大正这一词语不久就是日本应该对待国际的指南针。”
姑且不论《万朝报》,三浦周行也好,桑原实藏也罢,都没有将明治末期的社会看做是玫瑰色的。三浦周行在十年后是这样记述日俄战后的社会的:(这是)“国民走投无路的烦闷时代”,“不单是精神上的痛苦,多年来经济上受到的困惫所产生的氛围,这种烦闷不能不是非常严重的”(“明治时代的文化”)。其后,他一直将“明治维新”看做是“不彻底的改革”。认为“华族[1]的设置”离“平等的观念越来越远”。他在题为“回顾明治维新成败的足迹”的1920年论的结论中问道:“废除秽多、非人[2]歧视待遇的精神究竟实行得如何?”
但是在进行明治批判的场合也必须承认从1868年到1912年的四十五年间日本是和明治天皇结合在一起的。这和从1912年到1926年的大正时代不同。因为在1921年裕仁成为摄政[3]以后的大正年间,和大正天皇可以说是没有关系的。此外,昭和的元号在1945年8月15日以前和以后其意义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
本书是从明治元年到明治四十五年以元号来记述分析的。我是元号否定论者,但在论明治天皇时,也必须跟随那个人格和时代不能分割的奇迹时代加以思考。
天皇死的翌年,1913年8月,在日本生活了29年的德国医生贝尔兹回到故乡,躺在病榻上,在死的前一天口述了“怀念明治天皇”的文章。
“后世的日本人恐怕将笼罩在他的光环之中,特别是在日本成为近世世界历史的伙伴后,这个新时代是和明治天皇的名字相联系的。”(菅沼龙太郎译《贝尔兹日记》)
我的这部传记大概也是“描写他的光环”的。那么,让我们先从天皇的最后一个月的实际状况开始。
明治四十五年(1912)7月,天气异常炎热。
明治天皇有着每天都认真地阅读数种报纸并慎重地将其保存起来的习惯,所以看7月的新闻报道也可以看到全国的情形,这大概是有些意味的。
一般认为盛夏大米行情上涨是因为处于收获前的青黄不接时期,所以是自然的。但当年的情况不同,在7月初时,任何人都看得出有些太异常了。7月1号,报纸报道陆军经理局长说因为米价上涨而陆军预算缺少430万日元(《时事新报》下面略称为《时事》),这终于使大坂[1]堂岛(交易所)的大米行情大乱,开盘被迫延期。两年前一石米是十日元左右,尽管前一年是丰收,收获了五千一百万石,但一石米却暴涨到超过了20日元,不久就达22日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