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赫鲁晓夫下台内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7503
  • 作      者:
    (苏)谢·赫鲁晓夫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赫鲁晓夫下台内幕(译著类)》的译者是中央编译局的资深翻译家,赫鲁晓夫问题研究专家,著述译著等身。《赫鲁晓夫下台内幕(译著类)》介绍赫鲁晓夫作为作者的父亲、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临终前7年的生活情况。他的一生中的这个时期鲜为人知——1964年10月辞去一切职务退休。《赫鲁晓夫下台内幕(译著类)》根据谢尔盖的笔记整理而成。《赫鲁晓夫下台内幕(译著类)》包括:风雨欲来、十月、退休、回忆录、送别、墓碑等部分。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同阿列克谢·弗拉基米罗维奇·斯涅戈夫于60年代初首次相识,其 时他从劳改营返回莫斯科已有几年之久。他已离职,确切地说是“让”他 离职的。他同妻子加琳娜和小女儿住在克鲁泡特金大街上。 斯涅戈夫在那个时期研究的是我国和共产党历史上的尖锐问题,他干 着今天称之为消灭“空白点”的工作。二十二大已经开过,斯大林的尸体 已经移出陵墓,但没敢挪得太远,就在近旁的克里姆林宫墙下安葬了。这 种两重性随处可见。全国刚刚开始对我国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有所认识, “个人崇拜”这个词组念起来还有些拗口。 几年前,还压根儿不知道这个词组呢。为了对30年代的事件进行初步 分析而成立波斯佩洛夫那个专案组时,父亲第一次说出“个人崇拜”这几 个字。自然就开始查找经典作家原著中有没有什么切中时弊的论述,而且 当然是找到了相应的语录。 我记得,那是个星期天,地点在别墅。给父亲送来一个装文件的公文 包,他从中取出一个薄薄的银灰色文件夹,里面是经典作家的语录。父亲 让我给他朗读马克思关于对领袖的个人崇拜的危险性及不能容许个人崇拜 的思想。 我从标题开始读: “卡尔·马克思论个人文化。” 当时对这个错误①嘲笑了一番,可要是仔细想想,这个印刷错误就没 有什么可笑的了,因为要想弄清过去发生的事情,是需要许多年的时间的 。 当时斯涅戈夫的话就使我惊讶不已,他论证说,并不存在斯大林的个 别错误和谬见,所发生的一切均系其罪恶政策的结果。这些骇人听闻的现 象发生在30年代并非偶然。斯涅戈夫说,其根源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的 革命事件中。斯涅戈夫不但抨击《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教条,而且 抨击了整个被奉为经典的历史。 斯涅戈夫撰写了几篇历史方面的文章,其中论及斯大林对列宁1917年 夏天出庭问题的立场,也论及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悲剧性的擅自行动—— 那是1920年战争中红军在波兰遭到失败的原因之一。要是在今天,这些材 料就会归类存放起来。可在当时它们具有爆炸性的效果。 斯大林主义分子千方百计不让这些研究材料问世。站在斯涅戈夫对立 面紧紧抱成一团的,是以我们的主要思想家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 斯洛夫和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列昂尼德·费多罗维奇·伊利切夫为首的一 些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是他们写了被斯涅戈夫批得体无完肤的“历史” ,斯涅戈夫指责他们在伪造历史。 斯涅戈夫在同保守分子的斗争中只能指望赫鲁晓夫和米高扬的支持, 他对这两人的正直毫不怀疑。通过正式途径见到高层领导人很困难,他又 信不过赫鲁晓夫的那些助手,至于在赫鲁晓夫班子中管意识形态问题的弗 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列别杰夫,他干脆认为那是苏斯洛夫的人,隐蔽 的斯大林主义分子。 斯涅戈夫通过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的儿子谢尔戈找到了 我。谢尔戈论职业是历史学者,同斯涅戈夫见过几次面,并把他的文章转 交给米高扬,但事情毫无进展。 有一天,谢尔戈建议我去斯涅戈夫家,并答应让我见识一下此人所拥 有的关于斯大林的一些独一无二的材料。我当然是欣然从命了。 来开门的是一位个子不高、身材消瘦、十分敏捷的人,目光犀利而严 峻。他看上去年岁不小了,但浓密的黑发只是微微有些斑白。 因为我当时年纪很轻,觉得他已经相当老了。 他的住处摆满了书籍、手稿、杂志、文件。这些东西放在书架上、桌 子上、椅子上,或者堆放在地板上。 主人请我们进他的书房,茶端上来了。斯涅戈夫一下子给我们讲了大 量关于斯大林及其方法、关于当代斯大林主义分子的信息。他反复强调一 点:斯大林主义并未摧垮,二十大仅仅是个开端,前面有漫长而艰难的道 路要走,等待着我们的不仅仅是胜利。 他的活泼好动、精力充沛,他那种感情进发和为正义事业一往无前地 投入战斗的能力使我惊讶不已。 斯涅戈夫也谈了自己的身世。他(当时叫阿廖沙)参加革命时还是个年 轻小伙子。命运使他东奔西走。他就是在那几年先见到米高扬,后来又在 乌克兰见到默默无闻的赫鲁晓夫的。父亲当时在斯涅戈夫手下工作。后来 的生活使他们各自东西。父亲青云直上。斯涅戈夫的升迁则慢多了。 1937年来临了。当时任州委书记的斯涅戈夫受到迫害,他受尽了地狱 般审讯的种种磨难,却一个人也没有供出来。最后被判处25年徒刑,他便 从赫鲁晓夫的生活中、也从米高扬的生活中消失了。 沦陷期间,法西斯分子把他的母亲当成积极的共产党员的母亲活活烧 死。而斯涅戈夫却作为人民的敌人和外国间谍关在劳改营里受苦受难。战 争结束了,然而这对他的命运丝毫没有影响。 1953年到了…… 斯大林3月去世,贝利亚一心夺权。斯涅戈夫跟贝利亚十分熟悉。苏维 埃政权建立之初,他俩曾在外高加索共过事。后来也曾有过在一起工作的 经历。但他俩从未亲近过:两人彼此都没有好感。斯涅戈夫了解贝利亚的 许多情况,其中包括贝利亚认为最好不去回忆的事情。他也知道贝利亚内 战时期替木沙瓦特分子干事的经历,并记得此人在格鲁吉亚飞黄腾达的血 腥历史,没有忘记“历史学家”贝利亚那本完全颠倒外高加索革命历史的 书。 斯涅戈夫尽管掌握这类情况,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1953年贝利亚被捕。准备进行审讯,侦查机关四处寻找证人。证人已 几乎绝迹。能够讲出犯人过去情况的人寥寥无几。 这时才想起了斯涅戈夫。在劳改营里找到了他,火速送到莫斯科。受 害者与刽子手在法庭上又见面了…… 审判结束。贝利亚被处决了。P1-4
展开
目录

第二版序
第一章 山雨欲来
第二章 十月
第三章 退休
第四童回忆录
第五章 送别
第六章 墓碑
附录“我准备上十字架,你们拿着钉子和斧头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