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瓦神爷”陕西省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有个贫穷落后的村落,名叫西杨村。该村位于骊山北麓的洪积扇上,这里土地贫瘠,地面上布满砂石,当地群众称之为石滩洋,晚上经常有狼出没。
1974年初,当地农民为了灌溉干旱的农田,决定在村南挖一眼水井。3月25日,西杨村的农民杨志发、杨彦信、杨全义、杨文海、王普智、杨新满等人,在生产队长(即村长)杨培彦、杨文学的带领下,开始在村南的乱石滩上挖井。当挖到1米左右深的时候,发现有一些木炭;挖到2米深时出现坚硬的红烧土块。大家有些纳闷:是不是挖到烧造砖瓦的窑上了?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唯恐又挖了一个没水的干井。
3月29日,这是一个永远令人难忘的日子。这天在井下负责挖土的杨志发、杨彦信二人挖到三四米深时,突然发现几个残破的陶制人头及一些断腿残臂的乱陶片。一时井上、井下的人都非常惊奇,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像“瓦神爷”,可能挖到瓦神庙了。继续往下挖,当挖到4.5米深时,发现成束的青铜箭镞、铜弩机等兵器及砖铺地面。
农民挖井挖出了“瓦神爷”的消息,顿时传遍了周围的农村,大家争先恐后地前来看稀奇。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捧香前来叩头膜拜,祈求瓦神爷保佑全家幸福。也有的说:这是瘟神!多年来我们穷困潦倒,就是因为这些不祥之物兴妖作怪。一时周围村庄都被搅得沸沸扬扬。是神?是怪?还是其他什么东西?谁也说不清楚。
临潼县宴寨公社(今临潼区骊山镇)有位负责水利建设的干部,名叫房树民。他到西杨村来察看挖井的进展情况,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井上围着许多人,乱哄哄的。他来到井边仔细察看后,又下到井底检查,发现井底出土的铺地砖与秦始皇陵园出土的砖完全相同。他爬上井口后说:“我看不像是瓦神爷,可能是文物。你们暂时把挖井的工作停—下,我向有关部门汇报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向下挖。”房树民迅速向临潼县文化馆作了汇报。文化馆副馆长王进成及文物专家赵康民、丁耀祖等立即赶到西杨村。在打井处看到残破的陶俑躯体及遍地的残陶片,初步推测可能是大型的陶俑。不过对其来历以及与秦始皇陵是否有关系等问题,一时不易判断。
第二天,赵康民又来到西杨村,把已出土的陶俑残体及众多残陶片收集起来,运回县文化馆。5月初,赵康民又来到现场做进一步的发掘清理工作,又出土了一批遗物。他把前后出土的陶俑残片整合一起,开始进行拼接和修复。到了1974年6月,赵康民经过修复复原了两件与真人大小相似的武士俑。
这时,恰巧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回到临潼探亲,从其在县文化馆工作的夫人处得知文化馆内有几件农民挖井时发现的大陶俑。他立即到文化馆与谣杨村进行调查、访问,写了篇《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短文,刊发于1974年6月27日人民日报社编印的《情况汇编》第2396期上。这是关于兵马俑的第一篇报道,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巨大的影响,故全文转录如下: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陕西临潼县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批武士陶俑。陶俑体高一米六八,身穿军服,手执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实形象塑造的。这批武士俑的发现,对于评价秦始皇,研究儒法斗争和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有极大的价值。
秦始皇陵周围以前曾出土过陶俑,但都是一些体积不大的跪俑,像这种同真人一样的立俑,还是第一次发现。特别珍贵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批武士俑。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而秦代士兵的形象,史书上未有记载。这批武士陶俑是今年三四月间,当地公社社员打井时无意中发现的。从出土情况推测当时陶俑上面盖有房屋。后来,被项羽烧焚,房倒屋塌,埋藏了两千多年。这批文物由临潼县文化馆负责清理发掘,至今只清理了一部分,因为夏收,发掘工作中途停止了。临潼县某些领导同志出于本位主义考虑,不愿别人插手,因此一直保守秘密,没有向上级报告。
秦始皇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并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生产队随意在陵园掘土挖坑,开荒种地。出土文物中的金属制品,有的竞被当做废铜烂铁销毁掉,一些石制、陶制物品则被丢来抛去。临潼县文化馆馆长李耀亭同志说,关于秦始皇陵的破坏情况,曾专门向陕西省有关部门打过报告,并建议成立秦始皇陵保管所,展出当地出土的秦代文物,对广大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但是,报告送上以后,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这篇只有五百字的短文,刊发后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立即将该文批转给分管文物工作的国务院副秘书长吴庆彤和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批文如下:庆彤同志并冶秋同志: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
先念一九七四年六月三十日同年7月6日,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滋德从北京飞抵西安,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陕西文物部门的领导、专家,到陶俑出土的现场进行考察。当时对陶俑的时代、性质、坑的形制和大小等问题,仍说不清楚,只有进一步再做些工作,才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考察后经研究决定:报请国务院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委托陕西省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
其实,在过去的岁月中,人们曾多次见过兵马俑:1974年,西杨村农民挖井发现了秦武士俑,在历史上这并不是第一次被人们发现。因为陶俑埋在地下只有5米左右深,且规模宏大,只要在此动土就很容易见到陶俑。根据后来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见到的一些迹象,推知自公元前210年到1974年的两千多年间,人们曾三十多次见到过兵马俑。在兵马俑坑上发现有西汉后期(公元前1世纪后期)的墓葬1座,东汉(25—220)的墓葬5座,近现代墓葬20余座,古井3眼,20世纪初期的大扰坑1个。这些墓葬、井、扰坑都挖出了兵马俑。下面略举几例:例一,二号兵马俑坑的西端有一东汉时的夫妇合葬墓,墓穴正好挖在4匹陶马及4件武士俑的身上。把陶俑、陶马打碎移置于墓室的东北角,把两口木棺放在俑坑底部的砖铺地上。
例二,二号兵马俑坑西部有一距今约百年的古井。井为圆形,直径1米余,深12.6米。此井正好挖在一辆战车前的陶马身上。在清理井中填土的过程中发现大量的陶马残片,井周的壁面上仍凹凸不平地嵌有陶马的残片。
例三,一号俑坑的东端有一座清代墓,出土有康熙(1662—1722)、乾隆(1736—1795)时的铜钱。墓穴挖在陶俑身上,把陶俑打碎后移置至墓道口部。
例四,兵马俑坑上的一些现代墓,地面上仍存留有圆形的封土堆,封土堆的土中含有兵马俑的残片。这里是西杨村杨姓家族的坟茔地,据农民说,谁家挖墓穴如果挖出怪物(陶俑),被认为不吉利,会悄悄打碎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