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先秦时期殷商文化的历史记载
可以想见,在商朝灭亡以后,作为商人活动的遗迹、遗物,可能会遇到三种命运。一种是能够被周人接受和继承的文化,这当然是值得庆幸的;一种是舍不得放弃的文化,只好随身葬送;一种是无可奈何地被征服者和自己毁掉的文化,这无疑是厄运。被周人继承和随身葬送的文化,都会随时或经过一定的时期被发现。周因于殷礼,周初的文化明显地因袭了商人的文化,渐渐地,商人的文化就融合在周人的文化之中。古人今人都这么认为。春秋以后,列国纷争,各自为政,西周时期带有强烈统一色彩的周文化被地域性文化所代替。既然统一的周文化被分化了,当然周以前的商文化也很容易被忽视。生于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宋人,而宋国又是商人的后裔。孔子说,殷礼我能道之,而宋不足征。可见当时的史料很缺乏,连信而好古的孔子也无法依据宋国的情况去考证他心目中的殷代礼制。为了研究春秋以前的礼仪制度,孔子只好到周的先人后稷的宗庙去观察古代器物①。
孔子是长于古物鉴定的。有一则故事说,春秋时季桓子掘井时发现一件羵羊,不识何物,去请教孔子。孔子解释说:“木石之怪曰夔曰魍魉,水之怪曰龙曰魍象,土之怪曰羵羊”(《国语·鲁语》)。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有一天,一群隼鸟被栝矢(箭)射中,死在陈侯的庭堂上。陈侯觉得奇怪,叫人拿着隼去问孔子。孔子回答说,这些隼是从很远的地方飞来的,鸟身上的楛矢是肃慎的箭镞。武王克商的时候,凡能够到达的地方都要以其地方的特产入贡,肃慎氏就把栝矢石磬(镞)作为贡品献上来(《国语·鲁语》)。肃慎氏位于东北,是商代晚期的方国部落。孔子能够辨认肃慎氏的器物,当然对殷商文物也是比较熟悉的。孔子知识渊博,是与他潜心于研究古代文物制度分不开的。孔子不满于当时的分裂局面,哀叹礼崩乐坏。到了晚年,官场失意,只好闭门著述,整理古籍,力图为恢复商、周的礼乐制度制造舆论。照他自己的话说,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据说他亲自删订过《尚书》、《诗》、《春秋》等。《尚书》中的《商书》,《诗》中的《商颂》以及《春秋》中有关殷商事迹的记载,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孔子很推崇他的先祖微子、箕子和比干,认为他们是古代的“三贤”。因为这三个人都同纣王的残暴作过斗争,结果都遭到纣王的残酷迫害。孔子晚年的处境很有点像这三位贤者。
战国时的韩非子认为,孔子想道出千年以前的事情,恐怕是不可能的。他在《十过》中这样说:尧有天下,用土簋吃饭,用土铡饮水;禹作祭器,外面染墨,里面朱绘;殷代却把食具尽情地雕琢镂刻。韩非子论到古代器物,要比孔子更为具体。因为韩非子自韩人秦,是沿现在的陇海线西进,这一条线路正是古代人们活动频繁的地区,他有可能见到各式各样的文物古器。照现在的考古发现来说,这一线有仰韶文化的彩陶,有龙山文化的黑陶,也有殷商文化的铜器。彩陶、黑陶年代久远,无从考稽,生在战国时代的韩非子,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些遗物的确切年代,就只好把这些遗物附会在尧和禹身上。因为传说的尧和禹的都城都在战国时的平阳和安邑(今山西境内)。至于殷代,距战国时代不远,地面上的文物遗迹还会保留一些,说商器雕琢镂刻,大致是可信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