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陈省身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0037841
  • 作      者:
    张奠宙,王善平著
  • 出 版 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陈省身传(修订版)》是一本人物传记,讲述了伟大数学家陈省身的故事。
  1911年,古老中旧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到了尽头。10月10日武昌起义,满清王朝轰然倒塌。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出任共和国的临时大总统。
  国家在变革,中国数学也在酝酿新的突破。1911年的秋天,一位从温州走出来的青年——姜立夫——踏上了美国邮轮的跳板。这位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数学的领军人物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也是1911年,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七),嘉兴府秀水县下塘街的一所陈家宅第,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日后的大数学家陈省身。
  姜立夫和陈省身,中国现代数学大河一个支流的源头。正是姜立夫,以后成为陈省身走上几何学研究的领路人。虽然在1911年,他们彼此还不相干。
展开
精彩书摘
  《陈省身传(修订版)》:
  正当毕业之时又临军阀混战,铁路常常停运,就只好就近进天津的大学。那时的天津,只有北洋大学和南开大学两所高等学校。但北洋规定四年制的扶轮中学毕业生只能考预科。南开大学却可以同等学力,投考本科。陈省身两校都投考了,也都录取了。之所以选择南开,和中国数学界的一位名人有关。这就是中国数学史家钱宝琮(1892一1974)。
  钱先生字琢如,也是嘉兴人。留学英国,学习工程,但酷爱数学和数学史研究,当时在南开大学数学系短期任教。钱宝琮和陈省身的父亲曾在嘉兴同学,来天津后自然常到陈家串门。他有一次看到陈省身的课本是霍尔(Hall)和奈特(Knight)合著的《代数》,便说“这先生是考究的”。意思是该书的作者很棒,陈省身能够读懂此书,数学程度应该不差。据此,钱先生建议陈省身“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南开大学”。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但是,南开的入学考试仍按六年制中学的要求命题。以数学来说,解析几何是主要科目,陈省身就根本没有学过;另外,在四年制扶轮中学里学的物理、化学的知识也不够。为了准备考试,陈省身串街走巷到处借书,苦读三个星期,自学了解析几何。最后陈省身终于通过南开大学的入学考试,这等于跳了两级。钱宝琮告诉陈省身:“你的数学成绩是全体考生中的第二名。”
  钱宝琮先生后来长期执教于浙江大学,专治中国古代数学史。他和李俨齐名,同为用现代数学观点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开山大师。钱先生的许多创见,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至于他对陈省身踏入南开的不经意的指点,也许他自己不觉得怎样重要,可是对于中国数学和世界几何学的未来,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当时的南开大学的一年学费是90块大洋,比一般公立大学高。一年级学生进来只分科(后来改名学院),至于进哪个系,要等到三年级才决定。陈省身进了理科,内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四个系。那时读大学的人少,进理学院的一年级学生有26人,整个理学院不过约百名学生,彼此很快相熟。从南开中学考进来的同学,有个小圈子,不过很快大家都熟识了。吴大任就是从南开中学上来的,功课甚好,与陈省身交往渐多,后成为莫逆之交。读物理的二年级学生吴大猷,是吴大任的堂兄,也渐渐熟悉了。理学院一年级的课程有初等微积分、普通物理、定性分析化学、国文和英文共5门课。当时的陈省身认为“物理似较切实”,所以起先没有打算选择数学系,而是准备进物理系的。
  不管进什么系,微积分是必修课。1926年,姜立夫因学术休假到厦门大学访问,数学和普通物理中的力学课就由钱宝琮先生执教。陈省身对这两门课不觉困难,无非是做做习题而已。后来的物理课由饶树人(毓泰)先生亲授。物理学牵涉的现象比较复杂,不似数学那样简单,所以学得不算好,及格是不成问题的。物理实验要费些功夫,但对其内容无意深切了解。作了几个基本度量之后,其余只是“凑答数”,交上去就及格了。
  那时的大学注重国文和英文的教学。陈省身回忆说:“我的中英文不算好,可是还有不如我的人。我动笔很快,一写两三篇,把最好的一篇留给自己,其他的送人。但是有时候送出去的文章反而比自己的一篇得到更好的分数。一年级时我的朋友大都是成绩不顶好的,所以时常替他们做作业,以消磨时间。”那时的大学,只有有钱人家读得起,公子哥儿来混文凭的不少。陈省身的学习貌似轻松,其实也是他聪敏过人所致。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幼年时光不做纸鸢儿
第一节 1911年,嘉兴
第二节 只读过一天小学
第三节 不做“纸鸢儿”
第四节 第一篇数学文章
第五节 算命和围棋
第六节 “炮船之巧拙,以算学为本”

第二章 踏入南开选择数学
第一节 庚子赔款
第二节 姜立夫到南开
第三节 南开数学之门
第四节 南开师友

第三章 步入清华选择几何
第一节 清华机缘
第二节 选择几何
第三节 杨武之和华罗庚
第四节 清华数学群星

第四章 负笈汉堡选择卓越
第一节 汉堡大学数学系
第二节 布拉施克教授
第三节 汉堡学习生涯
第四节 博士学位
第五节 中国留学生的圣地

第五章 追随嘉当 选择大师
第一节 “欧高黎嘉陈”
第二节 巴黎访学
第三节 谒见嘉当
第四节 关于布尔巴基学派

第六章 抗战岁月 联大六年
第一节 抗战前夕的中国数学界
第二节 辗转到达昆明
第三节 并不浪漫的美满婚姻
第四节 上海孤岛
第五节 联大数学生活
第六节 学生们

第七章 普林斯顿选择世界
第一节 普林斯顿——世界数学中心
第二节 走向普林斯顿
第三节 普林斯顿的朋友们
第四节 一生最得意的工作

第八章 上海三年代理所长
第一节 1946:上海团聚
第二节 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
第三节 从筹备代理主任到代理所长
第四节 青年数学家的摇篮
第五节 外尔访华搁浅及其他

第九章 芝加哥十年 美国几何学的复兴
第一节 再访普林斯顿
第二节 斯通的坚持
第三节 微分几何学在美国的复兴
第四节 广泛的学术活动

第十章 伯克利年代几何学的辉煌
第一节 从芝加哥到伯克利
第二节 美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节 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美国数学研究所所长
第五节 沃尔夫数学奖(1983)
第六节 41个博士
附 陈省身指导的41位博士及其学位论文

第十一章 华人之光——物理与几何
第一节 与杨家的两代因缘
第二节 复旦纵论“物理与几何”
第三节 丘成桐
第四节 华人学术圈的朋友

第十二章 重回中国 家和万事兴
第一节 广泛的国际声誉
第二节 日本朋友和钓鱼岛事件
第三节 在北京会见郭沫若院长
第四节 老友重逢
第五节 家和万事兴

第十三章 故园情结最后的事业在中国
第一节 致力于中国本土的数学事业
第二节 陈省身数学奖
第三节 “在数学上中国是统一了”
第四节 数学天元基金

第十四章 南开数学所艰难起步
第一节 襁褓中的南开数学所
第二节 南开数学所白手起家
第三节 面向全国的南开数学所
第四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五节 21世纪初南开数学所的主要成员

第十五章 “老马识途”——做“好”的数学
第一节 在数学上取得“平等与独立”
第二节 做“好”的数学
第三节 “好”数学的“牌子”会有用
第四节 数学师和数学匠 257
第五节 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是“幸事”
第六节 “不可以没有中华文化的涵养”
第七节 芬斯勒几何
附 论清太宗孝庄皇后

第十六章 “我的六个朋友”
第一节 华罗庚
第二节 吴文俊
第三节 胡国定
第四节 韦伊
第五节 格里菲思
第六节 西蒙斯

第十七章 陈省身与现代几何学
第一节 高斯一博内公式的推广,纤维丛的陈一韦伊理论
第二节 复流形上的陈示性类及其应用
第三节 陈省身一西蒙斯理论
第四节 陈一莫泽不变量,博特一陈示性类
第五节 影响遍及整个数学

第十八章 几何之家 劳碌的晚年
第一节 宁园
第二节 夫人仙逝
第三节 定居天津
第四节 市民生活
第五节 社会活动
第六节 长寿真谛
第七节 学术工作

第十九章 跨入21世纪
第一节 跨世纪的“陈省身讲座”
第二节 会见中国国家领导人
第三节 九十大寿
第四节 新的学术荣誉
第五节 200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
第六节 走向国际:“建设21世纪数学强国
第七节 南开数学所的新坐标
第八节 美国数学科学研究所的扩建和“陈省身楼”
第九节 三件高兴的事情
第十节 “数学好玩” 关注数学教育

第二十章 长眠南开
第一节 六维球面:奇迹终于没有发生
第二节 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第三节 最后的时刻
第四节 大洋两岸的陈省身楼相继落成
第五节 发展中的“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第六节 201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陈省身奖章
第七节 上善若水,一个大写的人
尾声
参考文献
陈省身年谱
人名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