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商人: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521718
  • 作      者:
    傅国涌著
  • 出 版 社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大商人: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是著名历史学者、公共知识分子傅国涌代表作,全新再版。用民国历史解读当下问题,叩问中国商人的共同困境:民营企业做大以后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国进民退,夹缝生存,如何面对官资兼并?什么是近代企业成败的共同基因?……章诒和、袁伟时、谢泳鼎力推荐。本书是对中国近代商业成败经验和传统的总结,有现实借鉴意义;全新修订,更换并增加大量全新插图,印制精美。
展开
内容介绍
    揭开历史的层层帷幕,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企业家们,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个极富个性的商业传统:张謇创造的“南通模式”,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建厂力求其快的“荣宗敬速度”,永久黄的团队精神,穆藕初引入的科学管理法,刘鸿生用西方谚语概括的感悟式格言……《大商人: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中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史上的宝贵经验,是后世企业家值得珍视的遗产,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工商业的方向。
    作者傅国涌读史两年、寻访一年,为追寻企业家们的本土传统,走遍大江南北,《大商人: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用常带感情的笔触刻画出了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家们的群像,还原了那些商业先驱们的喜怒哀乐,挣扎与反抗,执着与奋斗,光荣与梦想。
展开
精彩书评
    “不要作大炮,要作微生物,慢慢地去影响、改变社会。”
    ——卢作孚(民生公司)
    
    “中国真正的需求是在增加社会的中流砥柱,决不缺少政客的轿夫和跟班的。”
    ——刘鸿生(“火柴大王”)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张謇(实业家)
展开
精彩书摘
    世界地图上的“唐家闸”
    唐闸原叫唐家闸,更早叫唐家坝,本是个寂寂无名的小地方,如果不是1896年状元张謇选中这块地方办厂,唐闸也许不会进入历史。南通盛产棉花,通州棉和海门、崇明的棉花都很有名。唐闸离南通城六公里,周围一马平川,到处是棉田,周边农家世世代代有纺纱织布的传统,通扬运河在此缓缓流过,港闸河直通长江边的天生港码头,舟楫往来,水路十分便利。张謇买地时,唐闸还很荒凉,地价很低,他在唐闸的陶朱坝一带买下1.7万步地(约68亩),只花了1250两。以后先后六次,又买下3.4万多步(约140多亩)。
    相隔20多年,1918年,当一个叫做上冢司的日本人来到唐闸时,看到的已是一个繁华的工业城镇:
    眺望掩映在几个烟囱之间的直冲云霄的大生纱厂的时钟台时,我们仿佛现在才为宏伟的四周的光景而感到震惊。沿河的一条街,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异常热闹,河边停泊着数百艘民船装卸着货物。所见这般光景,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活动着的,又是现代化的。……即使说这些都通过张謇表现出来,也是无妨的。工厂中最壮观的是大生纱厂、复新面粉厂和广生油厂这三个工厂……
    《南通县图志》说,1920年,唐闸人口近万户,已接近五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进入世界视野。这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唯一的。世界上也只有美国的黄石公园。
    张謇是1894年中的状元,这一年他已42岁。自从1868年中秀才以来,他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走了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光是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其中的痛苦只有他自己内心最清楚。所以中状元的这一天,他的心情非常复杂,并没有特别兴奋,这在他当天的日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喜讯传到家乡海门常乐不久,他父亲就撒手而去。他从天津乘海轮南下奔丧。按清朝规矩,他要在家守制三年。
    1895年夏天,他闲居在家的时候,替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提出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张随即调任湖广总督,授意他在南通筹办一个纱厂。“状元办厂”当时是个新鲜事,除了他,只有苏州状元陆润庠在1897年办了苏纶纱厂、丝厂。此时,离甲午战败已有一年,《马关条约》也签定了,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设厂,这对中国人是个大大的刺激。尽管在此之前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企业已有不少。
    一开始,张謇内心有过犹豫,办厂毕竟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起自农家,苦读成名,有过十年不得志的游幕生涯,到过朝鲜,终究只是一介寒士,一个没有从商经验的书生。不过,早在1886年左右,他就产生过“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想法,并在家乡提倡过蚕桑,还试制过高粱烧成为他办(颐生酒厂的前奏)。甲午战争之后,他开始形成实业和教育报国的念头。思前想后,他还是答应了。其中说服自己的一个理由。就是替书生争气,世人都说书生只会空谈,只会负气。他要做样子给人看看。于是下决心“舍身喂虎”。
    当年12月,张之洞正式委任他“总理通海一带商务”。他在上海、南通、海门奔走几个月,包括老朋友沈敬夫在内,有6个关庄布商、花布商和买办愿意和他一起集股办厂,分别叫“沪董”和“通董”。在唐闸选定厂址之后,他取了厂名,“大生”二字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一句。很多年后,他对大生二厂经理刘厚生说过“大生”的涵义。
    最初,张謇和“通沪六董”商定办一个2万锭的纱丝厂(后来确定叫纱厂),“沪董”筹集40万两,“通董”筹集20万两。最早的一份《通海大生纱丝厂集股章程》就是六董联名公布的,他们分析了在南通办厂的利人利己之处,公开向社会集股60万两,分6000股,每股100两,预计每股每年可以获利22两,以2个月为期,在上海、南通、海门三处认购,结果应者寥寥,招股很不理想。
    这样一来,所谓的“官招商办”这一步走不通了。1896年12月6日,他们以江宁商务局名义与通州、大生纱厂签定“官商合办”条约,第一条规定将南洋纺织局现有纱机47000多锭连同全副锅炉引擎,折价官股50万两规银投资大生,沈敬夫等六董都在合同上签了字。说是“官商合办”,官方提供的只是一批积压已久的机器,并没有现金,大生要另外筹集50万两商股,建厂房、收原料作为营运资本。1897年,大生重订集股章程,向社会招股50万两,分5000股,还是进展不顺,上海方面只收到2万两,南通也不足6万两,离目标实在太远。
    ……
展开
目录
前言 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我试图找回中国企业家真正的根,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
我的追寻之旅
近代企业家的五个来源
外在因素:制度的不可抗力
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
重温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第一章 “天地之大德日生”--张謇和大生集团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世界地图上的“唐家闸”
“机枢之发动乎天地”
大生成功的五大原因
大生元老和张三、张四兄弟
第一次大生股东会
江北“小上海”
大生二厂、三厂和副厂
通海垦牧公司
“父教育”和“母实业”
“得尺则尺.得寸则寸”:从立宪到共和
“中国有力的实业家”
“张南通”名副其实
“伶工学社”:五线谱上的毛笔和钢笔
“南通模式”和王牌“千生”
黄金时代的消逝
大生失败原因:“二无二差”
“一花一谢皆关心”
“即此粗完一生事”

第二章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荣氏兄弟和茂新,福新、申新集团
一个政权只要让人民安居乐业,民生优裕,收税即可。如果能充分发挥民力,不必国营,国用自足。
申新搁浅
实业部乘人之危:“可怜大王几被一班小鬼扛到麦田里去”
四台石磨起家
“面粉大王”:“兵船”走向世界
“纺织大王”:“从衣食上讲,我拥有半个中国”
荣宗敬的四项原则
雪上加霜:申新七厂拍卖风波
落井下石:宋子文的如意算盘
“劳工自治区”和“大无锡”之梦
“爱国之心.未敢后人”
“一生知己是梅花”
“雄才创业”和“老成持守”
办厂解决社会就业是积极慈善
“大迷”和“二迷” 
“有力量要贡献社会”
三足鼎立
宁可牺牲个人保全事业
“我是事业家,不是资本家”

第三章 “手散黄金培国士”--穆藕初和德大、厚生.豫丰纱厂
“人生处世,惟当自问能力、精神、才识如何,及处事之勤奋如何,薪水可不计。”他常引用西方谚语: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能做
何事。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第一人物”
从德大、厚生到豫丰:“佩六国相印”
纱布交易所:没有股份的理事长
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能做何事
“手散黄金培国士”
毕生最得意之教育事业:中华职业学校和位育小学
昆曲未成广陵散
倡斗黄头鸟
从政非志趣所在
“新兴商人派”代表
不知自己是延安统战对象
苏州城外“穆家坟”

第四章 书生之见VS发财之念--范旭东和“永久黄”团体
“中国真正的需求是在增加社会的中流砥柱,决不缺少政客的轿夫和跟班的。”
久大精盐公司
军阀绑票勒索
永利碱厂
纯碱价格战:MBA教材的经典案例
“永利是高明的灯塔”
“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
亚洲第一大厂
“新塘沽”
“谁人肯向死前休”
三条自我约束原则
《海王万岁》
社会的中流砥柱
“三位一体”中的“李老太爷”
“三位一体”中的“国宝”侯德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搪瓷杯盛着塘沽海边的沙

第五章 “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越多越好”--刘鸿生和他的企业集团
好人有好人的用处,坏人有坏人的用处,全才有全才的用处,偏才有偏才的用处。”
“O.S.的股票,如今不如草纸了!”
“想利用口袋中的现钞作点事”
“火柴大王”
“象”、“马”、“龙”之争
“煤业大王”
“我并没有让我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企业大王”
六个保镖和七只生鸡蛋
点金石:经营之道与用人之道
“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个人的才能”
“在上海我是大老板,到重庆变成小伙计了”
日落西山
“我总希望把我的企业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越多越好”

第六章 谁创造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不要作大炮,要作微生物,慢慢地去影响、改变社会。”
宜昌大撤退
药王庙创世记
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
大制度和小细节
“公司魂”:民生精神
朝会和《新世界》
影响和帮助卢作孚的人
“你的跟班比你穿得漂亮”
没有私产的总经理
读书和看戏
“我从来不想过官瘾”
“选卢作孚做行政院长吧”
“这东西不男不女”
“民生公司的股票交给国家”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