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朱光潜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8067
  • 作      者:
    王攸欣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本书分为十章,人文化成(吴庄、桐城、武昌,1903-1917)、西学洗礼(香港,1918-1923) 、教育实践(上海、上虞,1923-1925)、学术转型(爱丁堡,1925-1929) 、学术树立(伦敦、巴黎、斯特拉斯堡,1929-1933)、京派学者(北平,1934-1937)、辗转巴蜀(成都、乐山,1937-1946)、转折关头(北平,1946-1949) 、顺应调适(北京,1949-1978)、晚年风范(北京,1978-1986,系统地叙述了朱光潜的一生。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攸欣,湖南湘乡人,1966年生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升华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著有《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等,从事中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新生儿的父亲朱子香,疾步走到厅堂,告诉早在那儿等待消息的祖父朱文涛,父子满心欢喜,满脸放光,他们不约而同的期待是,已近衰落的朱家,会由于这个新生的长孙长子而家道中兴,以至昌盛发达。他们早就考虑,给新生儿取一个吉祥的名字。以他们的人生经验,觉得名字不能太露锋芒,祖父从书箱内抽取《南史》一册,翻到《王昙首传》,看到名士袁淑品评王昙首之子王僧虔,中有“卿文情鸿丽,学解深拔,而韬光潜实,物莫之窥”等语,眼前一亮,与儿子商量,为新生儿取名光潜——光潜寓韬光潜实,即光芒潜藏之义——后来又字之日孟实,“孟”指在家排行老大,“实”则寓老实、踏实、务实之义,也有本真、充实之美的意思。《朱光潜传》讲述了朱光潜成为美学家的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论证朱光潜的文艺观,就是“为文艺而文艺”,割断了文艺与人生的关系,并且充满了矛盾和模糊之词。他倒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朱光潜寻求话语权诉求的实质,但他最后鼓励朱光潜接受马克思主义,对以往美学做出批判,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
    1950年春夏间,北京高校里开始清理历史遗留问题,朱光潜因为曾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发表过反对学生运动和共产党的一些政论,被要求到公安局进行国民党军政人员登记,并宣告脱离国民党,同时接受政治管制。管制时间延续了约8个月。在此期间,朱光潜暂不担任教学工作,并被反复要求就自己的问题做出交代。这样一种处理,与当时的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相比,应该说是较严厉的,但站在新政权的立场来看朱光潜的历史问题,似乎还是相当宽容的,而且是要改造他的思想和立场。在此期间,朱光潜对自己抗战中在武大任教务长时加入国民党,后来又以高级职员身份调到重庆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接受过训练,并且替《中央周刊》、《周论》等所谓反动刊物写过政论,并于1947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在北平参加过蒋介石举行的招待宴会等事,一一交代清楚,并承认错误。他对自己不支持学生运动的态度,也进行了检讨。这些朱光潜既不觉得是什么重大错误,也无意隐瞒,所以历史事实很快就查清楚了,只是面临着如何改造的问题。
    朱光潜自己想尽快重新建立起在美学领域的话语权。一方面,开始学习俄语,以便了解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另一方面,积极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1950年夏,有位留美学生带回一些纽约国际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朱光潜辗转从他那里得到一本才出版不久的路易·哈瓦那著的《艺术的社会根源》,如获至宝。该书作者是美籍犹太裔,曾任哈佛大学图书馆哲学部门主任,专门以马克思主义研究艺术理论和艺术史,朱光潜认为他是“苏联以外的一位重要的马列主义文艺批评家”。于是,立即着手翻译,很快就译成,交给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以为由此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赎去了以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美学”的部分罪责,并获得新政权下的话语权力。 
    ……
展开
目录
自序
小引
第一章 人文化成(吴庄、孔城、桐城、武昌,1903-1917)
一、私塾发蒙
二、学作古文
三、体会文学与文化
四、武昌求学
五、价值观初成

第二章 西学洗礼(香港,1918-1923)
一、生活与交谊
二、新文化运动冲击
三、初涉西学
四、寻求超脱现实之路

第三章 教育实践(上海、上虞,1923-1925)
一、中国公学
二、白马湖边
三、立达学园

第四章 学术转型(爱丁堡,1925-1929)
一、赴英旅程
二、学术选择
三、生活与交往
四、初获声名

第五章 学术树立(伦敦、巴黎、斯特拉斯堡,1929-1933)
一、《文艺心理学》
二、交游与爱情
三、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
四、受聘返国

第六章 京派学者(北平,1933-1937)
一、旧雨新朋聚故都
二、执鞭北大清华
三、慈慧殿沙龙——读诗会
四、是非纷纭
五、主编《文学杂志》

第七章 辗转巴蜀(成都、乐山,1937-1946)
一、逃难成都,掀起风潮
二、乐山交游
三、参与校务
四、向传统寻资源
五、《诗论》
六、涵泳陶渊明
七、克罗齐译介中的自我超越

第八章 转折关头(北平,1946-1949)
一、重返北平
二、民族性反省
三、卷入政治旋涡
四、人生选择:去与留

第九章 顺应调适(北京,1949-1976)
一、“洗澡”
二、屈辱中调适
三、美学大论争
四、《西方美学史》
五、“文革”磨难与学术坚守

第十章 晚年风范(北京,1976-1986)
一、突破禁区
二、倡导新风与奖掖后进
三、老骥伏枥
四、回顾一生
五、最后岁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