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鼓吹了白话文,才有鲁迅的白话小说吗?韩石山在他的演讲中引用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周质平在《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一书中的一段话:“胡适是创造白话文运动的英雄,而鲁迅是白话文运动创造出的一个英雄。如果没有胡适提倡白话文在先,鲁迅依旧写他的文言,那么,鲁迅是否能成为日后的‘青年导师’、‘文化伟人’就很值得怀疑了。在提倡白话文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说胡适是比鲁迅更具‘先见之明’。胡适对鲁迅也多少起了一点领导作用……”韩石山是赞同周质平的观点的,并说,鲁迅是“新文化运动已经起来之后才参加进来的……从教育部一个默默无闻的佥事,一跃而成了全国知名的人物”。
首先,“胡适是创造白话文运动的英雄”,这句话是不通的。白话文不是胡适创造的,胡适也创造不出来。白话文是一种客观存在,胡适写过《白话文学史》就是证明。如果没有白话文的长期存在,又哪里来的“史”呢?当然,应该承认,白话文存在于非主流的文学作品中,存在于民间。古代士大夫的日常对话,用的也不可能是完全的文言文。文言文长期的存在,只能说明中国士大夫阶层有着两套语言表达系统,一是日常用语的系统,一是书面表达的系统。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人流”的“三言两拍”、《水浒》、《西游记》,都是用白话文写成的。胡适之功,在于提倡书面语言表达系统的去文言化,也就是说,用白话文来写文章,让中国的两套表达系统归于统一。胡适是功不可没的,白话文写作,极大程度地扫除了阅读障碍,让文化不再成为士大夫的专用工具,使得普通的青年人稍事学习,就能掌握语言工具,也使民主与科学的启蒙,很快成燎原之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