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禅与生活
01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明心见性,悟道归源;
自我观照,反求诸己。
现代人的生活,普遍倾向追求感官的刺激以为快乐。其实,如果能够放下外缘观照禅心,那才是快乐的泉源;进一步实践自在淡泊的生活,更可以体悟禅悦法喜。
禅是什么?“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禅,是智慧、是真心、是人间的奇葩,更是人类的宝藏。因为“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特列举四点来说明“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禅的人间社会性。禅有人间的社会性,因为禅不是少数人的,佛陀在灵山会上,把禅法传给了拈花微笑的大迦叶尊者,但把禅心交给了佛性本具的每一众生。“春城无处不飞花”,同样的“人间到处有禅机”,仅从禅的名称,就可看出禅的社会性,诸如禅诗、禅话、禅心、禅悦、禅味、禅行等,人间社会到处有禅者,山林水边、陋巷闹市,不分僧俗、不计男女,人人可参禅,处处可问道,所谓“一钵千家饭,禅僧万里游”。禅者的云游行脚,就是那么的人间化、社会化。
现今人间现实社会,到处充溢功利、自私、狭窄、执著、贪戾与暴力,更亟需真正的禅者以安详、放下、大公、宽广、空无与慈悲的良方来对治。
禅的时空普遍性。禅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禅里,没有时间的长短,没有空间的远近,没有人我的是非,刹那之中有永恒,一念之中有三千;也就是说“心中有事虚空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因为真正的禅者,对时空有普遍性的悟入。
参禅学佛首重开悟,只要一悟,就能开窍(一点通万事灵),说到“悟”,必须透过禅定才可以体验,一旦开悟,就可以领略到时间的永恒、体会出空间的无边,“悟”在人我里,完全生佛平等,在时空里,完全法界一如,换句话说:真正证悟,诸法普遍平等,了然平常心即是道。
禅的自尊规范性。“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禅是绝对的超越、绝对的自尊。真正的禅者,具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自尊精神,他的修行是“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与“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因为真正的禅者,重视生活规范与自尊自爱,在现今这个脱序、自私自利的现实社会,有正见良知的现代人,实在应该学习禅者“自我观照、反求诸己”的风范。
禅的生活实践性。自古以来,禅者都重视生活,诸如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雪峰的饭头、洞山的香灯、道元的种菜、鸿山的粉墙……说明禅者非常重视生活实践,离开了生活,固然没有禅,离开了工作,更无法深入禅心。
现今社会分工合作,士农工商各有所业,我们能以“感恩”“惜福”的心情,专心做好工作也就是参禅;所以禅与现代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陈履安居士提倡“在工作中修行”,就是最好的见证。
02 持平常心 参生活禅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上引佛偈是说:我们的心是一座充满宝藏的灵山,储蕴着无比丰富的资源,而众生愚痴,不知道开采自身的宝藏,反而舍本逐末,一味盲目地去向外寻找。
莲池大师也有一首禅诗:“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就是诠释我们学佛求道,不要盲目到处攀缘奔波,最重要的应该持平常心,参生活禅。
有人常常慨叹:“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别人的“心”固然不容易了解,我们自己的“心”自我又能掌握几分?“心猿意马”就是指我们的心瞬息万变、捉摸不透,如何才能使我们这颗浮荡的心安定下来呢?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禅师这首诗偈提示我们,尽管时序上有春、夏、秋、冬的递嬗更替,众生有东、南、西、北的奔波离异,如果我们能够将一切万缘放下,心中坦荡无物,自然有一番自在、潇洒的悠游境界。
在佛经上记载一则故事说:有一天,“心”向主人提出抗议表示--你每天清晨起床,我这颗心就为你睁开眼睛,观看浮生百态;你想穿衣,我就为你穿衣避寒;你想漱洗沐浴,我就为你净身;甚至大小便溺,我都毫无怨尤地帮助你。我们的关系如同唇齿一般密切,凡事你应该跟我有个商量,但是一旦要学佛求道,你却背个臭皮囊东奔西跑,忙忙碌碌地向外攀缘寻找,而不知道返求于我,其实你要追寻的“道”并不在其他的地方,道就在自己的心中啊!
唐朝景岑禅师说:“平常心即是道”,所谓平常心就是“累了应该休息,饿了应该吃饭”(原文为:“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而现代人则往往累了不知道要休息,饿了没有好好吃饭。平常生活所表现的衣、食、住、行本来应该是喜悦的事,但是往往因为心中另有所系,以致不能享受它的情趣,而把生活变成勉强。当然,工作中也同样有许多情趣,但又有多少人能在工作中体验到那就是生命之美呢?
《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非是教人回归到生活,不要在生活上添加丝毫的勉强和造作。那时,所发出来的心智才是真心,在真心观照之下,一切都会感到亲切自在。所以我们要学佛求道,应该“持平常心,参生活禅”。
03 “平常心”即是道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一般人谈到修行,常将范围局限在打坐、念佛、诵经、持午、闭关等在名相上的修行。诚然,念佛与诵经等,当然也是修行的法门,但是,却忽略了发心、弘法、讲学、著作、创业、利众,乃至随喜、随缘,一切善行义举都是修持。
在圣者的境界中,“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认为搬柴运水无非参禅,平素行住坐卧皆有佛法;而持平常心,修生活禅,更是禅者倡导的。
佛经中有段记载说,律宗的有源和尚,向大珠慧海禅师请教:“如何修持用功?”
慧海禅师简要地回答:“用功要持平常心,平常心即是道。”更进一步地诠释所谓平常心,即是“肚子饿时吃饭,身体困时睡觉”。因为一般人执著于五味六尘,所以吃饭时百般挑剔,挑肥拣瘦,食不甘味;睡觉时辗转反侧,胡思乱想,千般计较。
而禅者已经体悟“万法皆空”之法性,了知五味六尘一切不可得,所以能够平平常常吃饭,安安逸逸睡觉。这也就是说,修行要在生活中修行,要在无功中修行。
现在有些初发学佛修行的人,妄想“了脱生死”的问题,却不顾“处理生活”的问题。经常一知半解地闹着“闭关”“住山”“持午”(即过午不食)……借口修行,而逃避弘法利生的责任,甚至有些走火入魔的所谓修行者,借口“不理红尘琐事,闭关黄卷青灯”,这一小撮“修行者”,纵使能解脱入道,也不过是个“自了汉”。
有两位佛教长老的诤言,值得我们学佛的人省思--印顺长老说:“放弃弘法利生甚或修学佛法的责任,只是借口修行,那是懒惰的代名词罢了!”另一位道源长老说:“只是口头说修行的人,佛教都快给他们修完了!”(不容讳言,中国佛教亟需振兴现代化。)
现在社会(未法时代)有许多人自称开悟得道,标榜自己修行过人,甚至还会“显示卖弄神通,企求哗众取宠”,其实都是不可思议的;大凡一个真正的证悟者,从不自高自大,从不标新立异,所谓平常心即是道。
在过往的高僧大德的典范中,我们发现:赵州禅师八十犹行脚;道元禅师老年任杂务;佛陀晚年仍托钵行化;维摩病中亦不忘说法。如来常说:“我是僧中的一个!”这种风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百卷《大般若经》,其实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它的中心思想,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修行持、无证悟道”。说明了悟道是无功之事,甚至布施、度生、修行都是无功之事,因为“真如界内,总生佛之假名;实相门里,无自他之形象”。亦即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绝。”
总之,我们参禅学佛,一定要真修实学,不要自我标榜、不要自赞毁他。修行,要修无功之行。
04 日日皆是好日
说好话,行善事;
常反省,多欢喜。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皆是好时节。”禅宗说:“日日皆是好日”,芸芸众生如果把每一天都生活得很实在,天天过得好,月月过得好,年年过得好,一生也就不算虚度。
我们如何过一日的生活,这里有四点建议:
每日多说好话。先贤袁了凡先生,他每天都要用“功过格”检讨自己的功过,反省一天之中有多少功过得失,并且老实地做成记录。我们也可以自己盘算一下,每天自己说了多少好话,譬如说:“你早!”“你好!”“谢谢你!”“对不起!”以及“我有什么能为你服务的吗?”常说一些赞美别人的好话,自然能广结善缘、化解烦恼,使自己每天的日子过得美好。
每日多行善事。童子军“日行一善”,我们一天之中有没有错过多行善事的机会呢?看到垃圾果屑,随手捡起来,搭乘公车让座老弱妇孺,乃至在工作上多给别人一点协助与服务……每天多做一点好事,自己的生活会更加充实。
每日经常反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一般人常喜欢指责、批评别人,疏于检讨、反省自己,如果能够自己经常反省:“我今天讲的话适当吗?做的事周全吗?有没有什么地方伤害了别人……”人只要能够经常自我反省,就会改过迁善,多积功德。
每日常常欢喜。你对镜子笑、镜中会出现笑脸。如果一个人整天忧愁满面,一副非常烦恼的样子,冷漠的态度会疏远别人,使自己的日子更难过;常持“平常心”,多从好的方面去设想,吃饭时放开肚皮吃饭,睡觉时安心坦然睡觉,“一切随缘、随喜;力求自在、自然”。 那么,你就会有颗喜乐的心,微笑的脸,带给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分享你的喜悦,日子岂不是很好过了?
总而言之,每个人每天都要生活,每天我们能够“多说好话、多行善事;经常反省,常常欢喜”,深信,你每天就会生活得充实而美好。
05 世间知见 似是而非
邪知邪见,似是而非,使人沉沦;
正知正见,明心见性,使人自在。
阳光下的万事万物,千差万别,世间上的芸芸众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种种不同的见解。一般凡俗“以五欲六尘为乐”“以立德立功为实”“以百年长寿为久”“以迷信执我为真”,世间这些似是而非的知见,由于众口铄金,积非成是,源于理念不清,进而污染了我们的心性,使我们沉沦堕落。
世间以五欲六尘为乐。不容讳言,世间大部分的人,常以物质感官的享受为快乐,追逐于声色犬马;事实上,这种肉体上的享受并不是最终的快乐,心灵上的舒坦自在才是真正的快乐。
有的人拥有万贯家财,娇妻美妾;住富丽的高楼大厦,穿名贵的绫罗绸缎,入室有僮仆服侍,出门有轿车代步,但是却没有一颗灵悟的“真心”,去体会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欠缺这种真心的人,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仍然是一个贫乏的人。冷眼静观,在我们这个金权挂帅的现实社会中,却到处充满了这种贫乏的富人。
佛经说:五欲六尘的享乐,是有濡有染的;有濡是有缺憾,有染是有私心,有缺憾有私心即有烦恼。例如有人贪恋饮食之美、男女之欢而不知节制,仿佛飞蛾扑火,春蚕作茧,自陷于痛苦的深渊而浑然不知。世俗的享乐犹如剑上涂蜜,虽说味道甘美,却有杀身殒命的危险。我们参禅学佛,首先要运用般若智慧,去透视五欲六尘的虚假,才能追求真实清净的法乐禅悦。
世间以立德立功为实。有的人对于物质享受,虽然能够不忮不求,超然随缘;但是却以建立功勋、留名青史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立功立德固然为人生努力的方向,但是仅止于世间的成就;除此之外,身心的清净、人格的升华,乃至出世慧命的证成更为重要。
常听到这样似是而非的论调:宗教是劝人向善的,只要心地善良就够了,不必信奉什么宗教。其实这种观念是一种偏差愚痴的看法,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心好就不要吃饭行吗?心好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条件,生命的真正意义不仅如此,立功立德纵能留名千古,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普度众生的菩提大愿,从事服务大众的事业,我们的生命,不就更能扩充,更具价值吗?
世间以百年长寿为久。长命百岁是一般人热切的希望,现今医药发达,更有许多增长生命的方法手段,究竟多少春秋才算是长寿呢?
世间的寿命纵然长寿如彭祖,充其量也不过八百岁月,和宇宙的亘古悠久相比,实在太短暂了;我们人生应该追求的是永恒无限的无量寿,证悟永远不生不灭的真实生命,而不仅仅是蜉蝣若寄的数十载寒暑;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活了多少岁数,而在于是否真实地活过,如果一个人已经充分发挥了生命的内涵,纵然是刹那,也是永恒。
世间以迷信执我为真。有人讥讽信仰宗教为迷信,而不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却常有迷信的行为:诸如每逢结婚寿诞,大事铺张,杀鸡宰羊,滥杀生灵,饮宴作乐,不但违背了庆生的心意,更悖逆了慈悲的精神;更有些人发生争执时,到寺庙斩鸡头赌重咒,这种迷信的行为既愚昧又残忍;遇到难题时,会算命问卜祈求指点,吃香灰烧金纸,望消灾化厄……这种种迷信执我的盲目知见,是令人不能苟同的。
总而言之,世间的知见大抵似是而非,其原因导源于理念不清,心性污染;由于无明造化,无法明心见性:“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只要勤加拂拭,以般若智慧涤净知见,就能使心灵清静,清凉自在。
06 脱离邪非 清净自在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世间现象千差万别,众生对万象的见解看法,也有种种层次的分别。如同小学生有他童稚纯真的看法,中学生有他年轻浪漫的想法,大学生有他深远超迈的见地,随着每个人年龄、阅历、根基的不同,知见也有深浅高下的不同境界。
佛教对知见抱持什么样的看法?什么才是佛教的知见?佛教常讲正知正见,也就是说要培养正确的见识,作为追求真理的启门砖。
佛陀常讲“四念住”“四依法”“三法印”“八正道”,也就是佛教正见的菁华,这些道理在佛经中有详尽的阐扬,以下仅简略加以扼要说明:
四念住。四念住又称为四念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把心念系着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个法门之上,从苦、空、无常、无我去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凡夫俗子的思想观念里,总以为肉躯是实在的,因此为滋养、妆扮而劳苦烦恼,“观身不净”能破除我们对身体的执著,了解色身的虚幻不实,从而去追求真实不灭的法身慧命;“观受是苦”提示我们人生苦多于乐,而我们却无明造作,制造更多的痛苦,不知道自求多福,利益他人;“观心无常”告诉我们心念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瞬间即逝,而我们却不知小心摄护,任意让它在生死海中浮沉生灭;“观法无我”说明世间万法变化无常,没有一法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稍有执著,如果执持有我,痛苦烦恼就接踵而至。能够以“四念住”的法门去认识宇宙真相,我们的身心才能清净自在。
四依法。所谓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法不依人”,是要我们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依义不依语”,是要我们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著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依智不依识”,是要我们依据般若智能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是要我们依持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才能探骊得珠,深入真理。
三法印。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些都是佛法的基本常识,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诸行无常”意谓一切行为、一切语言,万事万物都是无常,唯有脱离世间法,到了出世法的境界才是真常;“诸法无我”即指世间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如此不变的,譬如我们的身体,仿佛一栋房屋,仅仅供给我们“行住坐卧”暂时居住,房子住久了一定会败坏,等到人生大限来临,我们这幢住久了的老屋也会殒灭无存;肉身如此,财富、名利、感情……一切迟早都会舍离我们而去。“涅槃寂静”的世界就是极乐净土的世界,只有安乐,没有痛苦烦恼,一般人学佛总以为是“了生脱死”,因此消极避俗,实在曲解佛教,涅槃最高境界是“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
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唯”“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由“正见”可以了然“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这是八正道的主体;再由“正思唯”以增长真智;然后“正语”,就是修口业不妄语;其次“正业”以大智般若灭除一切邪业,使身心安住清净正业之中;进而“正命”使身、口、意三业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正精进”就是要发心修习涅槃之道;至于“正念”则以真智忆念正道,并且没有丝毫邪念;最后是“正定”即必须做到清净的禅定。这八个方法教导我们脱离邪非,所以是“正”。最后进至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道”。
如果我们能够体悟“四念住”“四依法”“三法印”与“八正道”,坚定正知正见,努力信受奉行,定能脱离邪非、清净自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