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建筑用地,古人做出了相当努力来确保它应该(尽可能)是理所当然地不要造成任何伤害的,而且,每一种便利都应该能够被提供出来。最重要的是,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避免那些可能令人不愉快的或不利于健康的气候;这是一个非常谨慎的预防措施,甚至是一件不可或缺之事。虽然,毫无疑问的是任何土地和水源方面的缺陷,都能够通过技巧和聪明加以补救,但却没有什么心灵或手工的力量可以对气候做出些微的改变;大约就如所说的那样。当然,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在维持和延续我们的生命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我们自己所能够观察到的一样),真正纯净之空气对于健康有非同寻常之有益效果。
有谁可能会注意不到这一广泛影响,即气候是不能培育、生长、滋养和保存的呢?如您可能已经看到的,那些享受着较为纯净气候的人们在能力上是超越了那些屈从于阴沉和潮湿气候的人们的;为了这样一个特别的理由,因而可以说,雅典人比底比斯人更为狡诈一些。
因而,我们可以承认,气候是依赖于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的;关于这种变化的某些原因似乎是相当明显的,而另外一些原因,因其十分隐晦,深藏不露,令人难以察觉。我们将首先检验那些明显的原因,然后再探讨那些隐晦的原因,从而,我们将知道如何选择那些最有利和最有益于健康的地方来生活。
展开
中国人习惯说的一句话是“开卷有益”。也有一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资讯发达了,人们每日面对的文本信息与电子信息,已呈爆炸的趋势。因而,阅读就要有所选择。作为一位建筑工作者,无论是从事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或是从事建筑历史、建筑创作的人士,大约都在“建筑学”这样一个学科范畴之下,对于自己专业发展历史上的这些经典文本,在杂乱纷繁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之余,挤出一点时间加以细细地研读,在阅读的愉悦中,回味一下自己走过的建筑之路,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摘自“西方建筑理论经典文库”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