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爱玲家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636832
  • 作      者:
    冯祖贻著
  • 出 版 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张爱玲家族》以张爱玲为轴线,上下追述三代,起落百年,以图片为场景,着重反映其成功之道,并呈现他们在动荡岁月里丰富与幽微的内心情感。
    《张爱玲家族》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展示出张家主要成员的人生道路,包括其理想抱负、求学问道、艺术成就、政绩战功、子女教育、境遇命运、婚姻家庭等方面,力求较全面反映家族的兴盛衰落。
展开
作者简介
    冯祖贻,曾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等职。主要代表作有《清末社会思潮》、《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邹容、陈天华评传》、《百年家族·张爱玲》、《贵州辛亥革命》等,在大陆及港、台报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七五、八五、九五社科重点项目及省社科项目多个,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展开
内容介绍
    《张爱玲家族》为“百年中国名人家族老照片”的一种。丰润张氏是上百年来一个有影响的家族,这个家族祖孙两代出现了像张佩纶、张爱玲这样的著名人物。张佩纶是清朝名臣,光绪年间“四谏”之一,在中法战争马江之役打了败仗,曾充军察哈尔,但获释后,红运高照,成了李鸿章的相府贵婿。张爱玲是张佩纶的孙女,虽出身显赫,血管里流着贵族血液,但出生时前辈的光环早已褪色。她从小显露出过人才华,早早就逃出家门;她的创作来源多取自家族和亲友中的故事,但偏偏又不喜谈家族旧事;她年仅二十多岁,便以一系列传奇故事震动文坛。后来,她赢得了比李鸿章、张佩纶更高的声誉。
展开
精彩书摘
    祖母是李鸿章爱女
    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瑛,小时候,长辈们都叫她“小瑛子”。“爱玲”这个名字是10岁时起的。当时,她在上海进黄氏小学读书,插班读四年级,她母亲觉得原名既难读又难写,考虑了一下,干脆将她的英文名——Eileenchang的译音“爱玲”作为大名,她的原名反倒没人知道了。爱玲出生后过继给大伯张志沧(早逝无后),反称自己的亲生父母为叔、婶,这是大家族的惯例。
    张爱玲出身于晚清有名的“丰润张氏”,祖父张佩纶(1848-1903)是晚清清流名臣,曾做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进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革职前为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并署船政大臣。祖母李菊耦的家世更为显赫,其父是鼎鼎有名的李鸿章,张爱玲应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梁启超在李鸿章病逝后两个月写过一本《李鸿章传》,记录了外国舆论对李鸿章之死的反应,一则是“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物”,再则是“李为中国第一人”。梁启超并不赞同外国人的话,但也认为,放眼清廷官员,没有一个可以望李鸿章项背的。
    梁启超的话没有错,晚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与李鸿章有关,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到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之役,总离不开李鸿章,大多情况下他还是核心人物。在他手里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就有:中英《烟台条约》、中法《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与侵华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李鸿章还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领头人,主持创办了机器局、煤铁矿山、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与津沽铁路、南北洋电报织布局;选派学童赴美留学,选派青年军官往英、德学习海军,回国编练北洋海军,并编练新式军队;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又被派往俄、德、美各国“报聘”,游历世界。以上事业在中国大多属首创,因此有人称他为学习西方的祖师爷。李鸿章既为清王朝办了事,自然圣遇日隆,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便被封了伯爵;同治六年(1867年)已升任湖广总督,后又授协办大学士,赏太子太保衔:九年又从曾国藩手中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成为权倾一时的“宫爵部堂”。“宫”,指李有太子太保衔(后加太傅);“爵”,指李被封为肃毅伯;“部”,指在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例兼兵部尚书;“堂”,指李为大学士(原为协办大学士,后加为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在明、清为实际上的宰相,所以当时又称其为“李相”或“李中堂”。
    李鸿章原配周氏只生了两个女儿就早早过世,所以,李鸿章过继幼弟李昭庆的儿子李经方为子,后来继娶安徽太湖名门赵氏(小名莲儿)。赵氏进李门数年后便为李鸿章生了两子两女。长子李经述因是嫡子,后继承了爵位;两个女儿中,大女儿便是李菊耦,嫁给了张佩纶做继室。
    李鸿章挑选张佩纶做自己的乘龙快婿,其间有一段佳话。
    时间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菊耦年已23岁,但却待字闺中,原因并非本人条件不好。论家世,其富贵尊荣已无人匹配;论品貌,长得端庄秀丽,而且识文断字,有才女之称。但就因为条件太好,高不成、低不就,相府选婿成了一大难题。这时适逢张佩纶充军期满,被李鸿章招至天津北洋衙门幕府,于是便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
    那天,李鸿章患感冒在家中,派人请张佩纶来商量公务,不想李菊耦正在房中,张佩纶要退出,李鸿章却看到了,称“贤弟进来,不妨事,这是小女”,又叫李菊耦见见世兄。原来李鸿章在安徽办团练时,张佩纶之父张印塘恰在安徽当官,李、张有同僚之谊,算是世交。李菊耦红了脸道了万福便匆匆离去。张佩纶与李鸿章谈事时看见桌上有本锦面的书上写着“绿窗绣草”,张佩纶一翻就翻到有关中法战争的诗,起首便是“鸡笼南望泪潸潸,闻道元戎匹马还”。这个“元戎”除了张佩纶还可能是谁?两首诗一气读完,末一句却是“功罪千秋付史评”,对他是既有责备,又有谅解,张佩纶竞两行热泪骨碌碌地落下来。李鸿章看在眼里,便笑道:“这是小女的涂鸦之作。”又道,“小女有点小聪明,就是高着眼孔,这结婚一事,老夫倒着实为难,托贤弟替老夫留意留意。”张佩纶忙回话说:“女公子这样的才貌,门生倒要请教老师,要如何格式才肯给呢?”李鸿章听后哈哈一笑,竟说:“只要能和贤弟一样。老夫就心满意足了。”说完很注意地看了他几眼。张佩纶心领神会,回家后马上托人提亲,李鸿章竟一口答应了。
    上述经过是晚清著名历史小说《孽海花》第十四回的主要情节,不过将人名作了些更换而已,威毅伯即是李鸿章,庄仑樵即是张佩纶。
    按《孽海花》所记,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威毅伯(李鸿章)虽十分欣赏庄仑樵(张佩纶),却过不了夫人这一关。小说中写道:威毅伯是惧内的,夫人知道这事后便指着他骂:“你这老糊涂虫,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高不成、低不就,干拣万拣,这会儿到要给一个40来岁的囚犯。你糊涂,我明白,休想!”威毅伯忙赔笑解释:“仑樵才干胜我十倍,我这位子将来就是他的,我女儿不也是个伯夫人吗?”但夫人就是不答应。后来还是小姐出面,用“爹爹眼力必然不差”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道理说服了母亲。
    《孽海花》中的描写,大致是可以成立的。李鸿章欣赏张佩纶的才干,认为其不亚于自己,以是将爱女许配,至于张佩纶是否在李鸿章房中巧遇李菊耦,李菊耦是否写过同情张佩纶的诗,反倒不重要了。 
    ……
展开
目录
引子
一、豪华的家世
祖母是李鸿章爱女
祖父是清流名臣
李氏门风、张氏传统和佳话的破坏

二、不快乐的童年、少年
充满鸦片烟气味的家庭
后母的噩梦,与父亲的决断
与母亲的距离感

三、学生时代,文学初步
旧式家塾与新式学堂、创作的尝试
“中学生活是不愉快的”
大学三年——《天才梦》及对战时香港市民心理的捕捉

四、登上文坛
劈面惊艳——“两炉香”的问世
文坛最美的收获——《金锁记》
《传奇》中的故事、人物

五、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流言》与流言
红遍上海滩
乱世姻缘

六、适应与困难
电影创作与通俗小说
加上光明的尾巴
重返香港和反共小说之谜

七、美国岁月
与赖雅结合,台湾之行
旧瓶新酒
古典文学评论与今译
最后的家族情结——《对照记》与《小团圆》

八、尾声——孤寂地死与“张爱玲热”
凄凉离开人世
永远的张爱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