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是李鸿章爱女
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瑛,小时候,长辈们都叫她“小瑛子”。“爱玲”这个名字是10岁时起的。当时,她在上海进黄氏小学读书,插班读四年级,她母亲觉得原名既难读又难写,考虑了一下,干脆将她的英文名——Eileenchang的译音“爱玲”作为大名,她的原名反倒没人知道了。爱玲出生后过继给大伯张志沧(早逝无后),反称自己的亲生父母为叔、婶,这是大家族的惯例。
张爱玲出身于晚清有名的“丰润张氏”,祖父张佩纶(1848-1903)是晚清清流名臣,曾做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进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革职前为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并署船政大臣。祖母李菊耦的家世更为显赫,其父是鼎鼎有名的李鸿章,张爱玲应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梁启超在李鸿章病逝后两个月写过一本《李鸿章传》,记录了外国舆论对李鸿章之死的反应,一则是“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物”,再则是“李为中国第一人”。梁启超并不赞同外国人的话,但也认为,放眼清廷官员,没有一个可以望李鸿章项背的。
梁启超的话没有错,晚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与李鸿章有关,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到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之役,总离不开李鸿章,大多情况下他还是核心人物。在他手里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就有:中英《烟台条约》、中法《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与侵华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李鸿章还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领头人,主持创办了机器局、煤铁矿山、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与津沽铁路、南北洋电报织布局;选派学童赴美留学,选派青年军官往英、德学习海军,回国编练北洋海军,并编练新式军队;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又被派往俄、德、美各国“报聘”,游历世界。以上事业在中国大多属首创,因此有人称他为学习西方的祖师爷。李鸿章既为清王朝办了事,自然圣遇日隆,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便被封了伯爵;同治六年(1867年)已升任湖广总督,后又授协办大学士,赏太子太保衔:九年又从曾国藩手中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成为权倾一时的“宫爵部堂”。“宫”,指李有太子太保衔(后加太傅);“爵”,指李被封为肃毅伯;“部”,指在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例兼兵部尚书;“堂”,指李为大学士(原为协办大学士,后加为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在明、清为实际上的宰相,所以当时又称其为“李相”或“李中堂”。
李鸿章原配周氏只生了两个女儿就早早过世,所以,李鸿章过继幼弟李昭庆的儿子李经方为子,后来继娶安徽太湖名门赵氏(小名莲儿)。赵氏进李门数年后便为李鸿章生了两子两女。长子李经述因是嫡子,后继承了爵位;两个女儿中,大女儿便是李菊耦,嫁给了张佩纶做继室。
李鸿章挑选张佩纶做自己的乘龙快婿,其间有一段佳话。
时间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菊耦年已23岁,但却待字闺中,原因并非本人条件不好。论家世,其富贵尊荣已无人匹配;论品貌,长得端庄秀丽,而且识文断字,有才女之称。但就因为条件太好,高不成、低不就,相府选婿成了一大难题。这时适逢张佩纶充军期满,被李鸿章招至天津北洋衙门幕府,于是便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
那天,李鸿章患感冒在家中,派人请张佩纶来商量公务,不想李菊耦正在房中,张佩纶要退出,李鸿章却看到了,称“贤弟进来,不妨事,这是小女”,又叫李菊耦见见世兄。原来李鸿章在安徽办团练时,张佩纶之父张印塘恰在安徽当官,李、张有同僚之谊,算是世交。李菊耦红了脸道了万福便匆匆离去。张佩纶与李鸿章谈事时看见桌上有本锦面的书上写着“绿窗绣草”,张佩纶一翻就翻到有关中法战争的诗,起首便是“鸡笼南望泪潸潸,闻道元戎匹马还”。这个“元戎”除了张佩纶还可能是谁?两首诗一气读完,末一句却是“功罪千秋付史评”,对他是既有责备,又有谅解,张佩纶竞两行热泪骨碌碌地落下来。李鸿章看在眼里,便笑道:“这是小女的涂鸦之作。”又道,“小女有点小聪明,就是高着眼孔,这结婚一事,老夫倒着实为难,托贤弟替老夫留意留意。”张佩纶忙回话说:“女公子这样的才貌,门生倒要请教老师,要如何格式才肯给呢?”李鸿章听后哈哈一笑,竟说:“只要能和贤弟一样。老夫就心满意足了。”说完很注意地看了他几眼。张佩纶心领神会,回家后马上托人提亲,李鸿章竟一口答应了。
上述经过是晚清著名历史小说《孽海花》第十四回的主要情节,不过将人名作了些更换而已,威毅伯即是李鸿章,庄仑樵即是张佩纶。
按《孽海花》所记,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威毅伯(李鸿章)虽十分欣赏庄仑樵(张佩纶),却过不了夫人这一关。小说中写道:威毅伯是惧内的,夫人知道这事后便指着他骂:“你这老糊涂虫,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高不成、低不就,干拣万拣,这会儿到要给一个40来岁的囚犯。你糊涂,我明白,休想!”威毅伯忙赔笑解释:“仑樵才干胜我十倍,我这位子将来就是他的,我女儿不也是个伯夫人吗?”但夫人就是不答应。后来还是小姐出面,用“爹爹眼力必然不差”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道理说服了母亲。
《孽海花》中的描写,大致是可以成立的。李鸿章欣赏张佩纶的才干,认为其不亚于自己,以是将爱女许配,至于张佩纶是否在李鸿章房中巧遇李菊耦,李菊耦是否写过同情张佩纶的诗,反倒不重要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