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不会老:名家对谈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142286
  • 作      者:
    俞雷庆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你想更多地了解大师们的思想吗?《文化不会老:名家对谈录》就是对当代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师们的面对面的对话,每一组的对话都碰撞出对话双方的个性光芒,也折射出对话双方的人格魅力。相信读了《文化不会老:名家对谈录》你的一个愿望会得到满足。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不会老:名家对谈录》里的各对谈话,除最后一篇陈丹青与小宝的对话作于二○○七年,其余皆成于二○○○至二○○一年两年中,那时我正服务于《艺术世界》杂志,专设“谈话”栏目,邀各路俊才,特别错开他们的专业,让他们为普通读者谈论艺术。
  《文化不会老:名家对谈录》主要内容包括:台北的错,上海能不能少犯一些?、拿起镰刀,看见麦田、从柳树开始、建筑是不适合幽默的、与昆曲结缘、艺术就是错觉与偏见吗?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台北的错,上海能不能少犯一些?
  阿城,我叫阿城,姓钟。1984年开始写东西,署名就是阿城,为的是对自己的文字负责。
  我出生于1949牟的清明节。中国人怀念死人的时候,我糊糊涂涂地来了。中学未完,“文化革命”了,于是去山西、内蒙插队,后来又去云南,如是十多年。1979年退回北京,娶妻。生子。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但这与一个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八十年代末赴美,至今写过多种剧本、小说、传记类文字。
  登琨艳 1951生于台湾高雄 1971屏东农专农艺科毕业 1975赴东海大学建筑系旁听,师从著名建筑文化学者宝德先生 1985成立个人设计工作室,从事室内、环境景观、公共艺术等设计工作。陆续创立经营影响台湾年轻人都市生活文化的“旧情绵绵咖啡馆”与“现代启示录啤酒馆” 1988自我放逐流浪欧美一年,想要好好看看世界,却从世界看到迷失的自己,决定减少工作,寻找自己 1990开始台北工作上海隐居的两。岸往来十年,并在报章杂志撰写都市人文文化艺术专栏与散文,并集结出书《流浪的眼睛》、《台北心上海情》 1998正式定居上海,成立上海环境设计工作室。
  台北来的建筑师登琨艳先生的,工作室租用了苏州河边解放前原来上。
  海大亨杜月笙的粮仓,二楼及三楼两层,面“积两千多平方米。何城与我拾级而上,到我们谈话的最后,阿城才提到他最初二级二级而上时的感觉:惊人!直到坐下,谈一会儿话,才惊魂稍定。
  其实就是因为这个惊人的工作室,才创造了两个老朋友见面的机会。登琨艳与阿城认识好多年了,他们在洛杉矶、纽约、台北都同时间住过。阿城也去过登琨艳在台北的工作室,但他没来过这个上海的工作室,在这样一个地方谈论我们杂志要求的建筑与人文的话题,真是非常的契合。也因办这个工作室,位于苏州河边的黄金位置,在上海目前飞速发展的城市拆建中,可能不会有让登琨艳先生长久住下去的希望。是耶非耶,一时难以说清。(当然,本篇发表后,一切都改观了。本篇发表于2000年1月。) 登琨艳:我选择上海作我的设计事业的新起点,是因为个人喜欢这城市的活力与机会。我所谓的机会,不仅仅是说我要去发展的机会,而是包括城市本身的机会与潜力。这城市到底会变成什么样?还很难说。这城市斗志昂扬地想要成为国际都市,但国际都市不是你盖出许多新的高层建筑来就是了。仅就建筑来说,最近七八年来,上海是全世界发展史上同时间进行最庞大的工地。但很遗憾的是还没有盖出一栋可以拿到国际上去说是代表上海这个时代的建筑。这么多的机会,只要抓住-一个就可以把她变成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就好像西班牙的毕尔巴鄂(BILBAO),一个很小的城市。,从来名不见经传,地图上都不容易找得到,可是因为新盖了一个美国古根汉姆美术馆的分馆,一夜之间,毕尔巴鄂名闻全。球。全世界没有一个城市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盖出这么多的文教公共建筑,更不要说民间建筑了。我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城市,在国外像,日本盖一个东京新市政厅花了二十几年。
  阿城:体制不一样。议会体制下,怎么花纳税人的钱,要讨论来讨论去。我们这里是权力集中,结果是可遇不可求。
  登琨艳:什么东西好不好看,不能仅仅看眼前的,拿现在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对比,就会觉得城市漂亮了。我们要走出去,要去见识世界。在社会主义权力财力集中使用的优越性条件下,这个城市太有机会可以做出国际性的东西,是可以在国际领先的,绝对不是国外什么样子我们就跟着学做什么样子。拿金茂大厦来说,她跟纽约的高层建筑长得实在没有什么差别,几乎是纽约的翻版;大剧院,风格也跟法国的很像。
  阿城:土和洋,已经是种意识形态了。说起来,什么是土?土就是惟恐别人认为自己不洋。北京、上海,几乎全国都有这种恐惧症,不过上海是掩饰得好的,但骨子里还是土。我有一次和朋友做一个试验,就是在淮海路上凑近看有女人大腿的广告,结果身后路过的上海人屡说“乡下人”,屡试不爽。
  登琨艳:我拿苏州河边上海人不要的老仓库来改成工作室,这在国外一点都不稀奇,纽约的苏荷就是这样一个旧仓库区。原来是纽约人不要的区域,三十几年前贫穷的艺术家进驻,然后画廊、时髦商店进入,成为纽约甚至美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源地。它已经代表了纽约,代表了美国开放艺术的象征。在国外许多都市的发展过程中,都曾经过这样将老旧区域建筑拆迁的过程。但很多先进国家绝大部分都还保留相当的区域,从纽约到伦敦,从阿城姆斯特丹到西雅图、旧金山,都保存很多这样的仓库厂房。这些地方后来都成为了这些都市或国家创新文化的领袖区域。可是这样的区域,上海比别的地方还要多,范围还要广,因为它过去有太多的工商产业。不止是苏州河沿岸,杨浦区还有更多更庞大的工厂区域。我在那里看到一座仓库,里头一座电梯大到可以把一辆大卡车开进去,那是一座一百多年历史的老电梯,每个细部都漂亮得像艺术品,现在还能用,如果把它搬到美术馆、博物馆去都可以吓人的。听说德国公司愿意拿一百万元买回去,再帮忙装一部新的给他们。可是这些地方现在正在快速地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创造一个全新使用功能,来保留这些旧的产业建筑,让它变成一种机会。可是如果你认为它是落后的,它占着这河边最好的位置,上海地图上最好的中心位置,要盖高级饭店、高级住宅,你就会把它拆掉,如果换一种想法呢,你也许可以创造一个上海的苏荷。也可能在一夜之间,这些产业建筑的命运决定苏州河的命运。
  就看主事者的文化良知良解了,一念之间而已。
  ……
展开
目录
台北的错,上海能不能少犯一些?
拿起镰刀,看见麦田
从柳树开始
明式家具、鸽子、蚰蛐合奏曲
建筑是不适合幽默的
与昆曲结缘
艺术就是错觉与偏见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有效率地活在时间里
形式的困境
文化不会老
艺术和女人心情
一千年风水轮流转
分寸之间
爱在“本土”
欲望时代的专业者
重新发明一个身体
“三星堆”漫议
为市场拍电影
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了
交换无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