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零散在城市中的装修工人叫做“家装游击队”,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明白,那就是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没有固定的人员搭配,没有后期的工程维修保障。虽然收费低些,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同时也不能保证每个工种的素质,工程管理水平不到位的情况普遍存在。<br> 可为什么“家装游击队”仍然在家装市场上占据很高的份额呢?为什么大家提起“家装游击队”并没有深恶痛绝之感呢?那就是因为市场的因素,人们的传统观念导致的。很多人总认为装修公司有一半的钱没有用到实处,而且偷工减料,所以宁可自己麻烦些,也要找个好的工人师傅到家里来施工,这就是工匠的理念。工匠的观念至今仍在延续鲁班的时代,锯子和刨子仍然是木工的主要工具。他们靠的是口碑,靠的是朋友和业主的介绍,他们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下生存了下来,每年过年都能带钱回家,这种手艺人的运作模式仍将长久流传下去。<br> 我曾看到一本杂志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人在美国的经历,就是一个公寓里更换铝合金门窗这样的小事,就调拨了十批人,量尺寸的、拆除的、定制的、在现场指挥协调的、安装的等,而不像我们国内做铝合金的那样,几乎每个人都是万能的。<br> 现代建筑行业也不过是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发展到今天的项目经理制也不过是改革开放才开始的,而且我们国家的项目经理又演变成了包工头的性质,这是我们的国情所导致的。因为每一支队伍都有地域特征,都有自己的市场,很多人都是从建筑行业中出来的,所以项目经理制就带有“责任田承包”的倾向,那就是讲究排场、重视外包装、预决算繁琐、层层转包、推诿责任、不愿吃苦。这也是人们选择“家装游击队”的一个原因。<br> 这就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在一些大公司干过的项目经理开始干私活,或者由于公司业务量不足,就同意他们出来接活,甚至通过网络单独接业务。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相关费用,他们的报价往往会比正规的报价低很多,以这种模式吸引业主的目光。<br> 再有一种现象,就是业主自己的选择:一方面房子榨干了他们的心血,实在是囊中羞涩;另一方面看着左右邻居的施工队干得挺好,熟人介绍的队伍也不错,于是就选择了施工队。如果找的是手艺人,管理起来就方便多了,没有中间环节;而如果是“引狼入室”,那么后面的结果就不堪设想,大家应该知道现实社会的复杂性。<br> 找“家装游击队”的最大弊病是工种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如果包工头是木工出身,那么他就有尺寸的概念,能协调好各工种的关系,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他会用自己的亲朋好友,就是水平不太高的也能滥竽充数,而不用水平高的工匠,这样就会导致整体施工水平不高。<br>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家装游击队”的流动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几亿农民涌到了城市,家装行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但仍然没有达到职业化的程度,这是因为他们仍然保持着农村的习俗,思想观念也有很多和城市、现代价值观念相冲突,在现实面前的落差非常大。而今后房子越来越贵,暴利阶段~结束,就会带来一个稳定期,也就是说房子的总数会下降,而从业人员却越来越多,这样家装行业的竞争就比餐饮业要激烈多了,所以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劳动者最聪明。<br> 如果有亲友推介的工人那么就更好,装修公司的历史不过是十几年,而营造业已经生存发展了上千年,鲁班的智慧、关公的信誉、范蠡的精明等都存在于民间。虽然以前工匠的活动空间就是方圆几十里,可今天工人还是要靠口碑接业务的,建立起工人的信用档案是很有必要的。新工人的培训不是几个月速成的,最好还是靠老师傅带,一年学下来,知道如何干,如何和业主沟通,如何为人处事,这样就能提高家装行业的整体形象。<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