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征伐高句丽前夕,由于官方舆论鼓动和民间因过去的创伤持续发酵,唐人对高句丽的看法已相当负面。当时出现自愿以私装从军,“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的集团认知心理,也显示出唐朝舆论宣传的威势及民间对高句丽的同仇敌忾。应该说,为前隋复仇的群体心理趋向,使此一时期唐人对高句丽的认识趋于极端,高句丽自身在与唐朝交往中有违藩属国本分的行径,也为唐人的认识趋向提供了口实。唐军进军建安城下,抓获高句丽莫离支派出的间谍高竹离,其人长途跋涉数日不食骨瘦如柴,唐太宗命赐食并放回,云:“尔为谍,宜速反命。为我寄语莫离支:欲知军中消息,可遣人径诣吾所,何必间行辛苦也!”
可以看出唐太宗为了鼓励士气,并不看重高句丽的应战,对战事最终胜利也是意气满满。贞观十九年征伐战争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唐太宗也发出“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感叹,足见唐太宗对高句丽的看法已相对实际和深入。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人梁基参加过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争,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死于善山(今朝鲜善山),他的墓志中赫然写道“近以东夷小丑,暂阙朝仪,圣上方命将徂征”,而此一时期关联墓志中如此语句很多,足以体现七世纪中后期因双方兵戎相见,中原百姓对高句丽的认识极趋负面的现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