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创与解体
二、志愿学校的兴与败
1. 开创和教学
2000年春节刚过,毕业于淮南化工学院、当时在阜阳一家化工厂工作的韩亚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之后,很受触动,决心辞职回家(利辛县新桥村)办教育。于是他召集几个中专时的同学和朋友,租了一间民房,贴出招生广告,招收辍学的孩子免费读初中,自己不拿一分钱,也要为失学的孩子们上课。这个学校发不了毕业证,收的都是其他学校放弃的厌学学生。但韩亚给学校取名复兴,“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过,因为缺乏教学经验和师资,这个“学校”很快就维持不下去了。2000年8月,韩亚便到北京想找到教育部去讨个说法。因为学校缺老师,于是他又来到北京大学,想碰碰运气,获得一些资源和支持。
在北大,韩亚遇到了法律系的毕业生陈永。陈永被韩亚带在身边的学生照片吸引了,便决定和韩亚到安徽去看看。到了安徽,陈永在利辛一待就是28天,他被孩子们的纯真热情感染,也被他们低劣的教育状况深深触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回北京收拾行李,到安徽正式加盟了韩亚的学校。几个月之后,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好朋友、河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熊志也来到了这里。于是,三个老师、七八十个学生的民间学校开办了。
熊志后来回忆说:“我到复兴,纯粹出于偶然。当初答应陈永去的时候,觉得城市生活很浮躁,自己也浮躁,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当时只是想到农村静静心,过一年半载再回到城市。一开始陈永说有每月四五百块的工资,后来又说没有工资,要我想好了再去。我也没想太多,觉得本来已经答应去了,不能因为没有工资就不去。更重要的是我早已想离开原来讨厌的工作了。”(注:那个时候他在给一家所谓的文化传播公司写稿件——名义上是报道,其实是做有偿广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