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教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098076
  • 作      者:
    蒋理主编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教程》共5章,较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等基本理论以及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局域网设备与网络设计、cisco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教程》以因特网中使用的TCP/IP协议为主线,按照从理论到软件再到硬件的顺序展开介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编排合理,新颖全面,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教程》可作为各类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还可作为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教程,也可供计算机网络爱好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教程》:
  3.数据长度
  在以太网2标准的MAC帧格式中,其首部并没有一个帧长度(或数据长度)字段。那么,MAC子层又怎样知道从接收到的以太网帧中取出多少字节的数据交付给上一层协议呢?因为以太网在物理层采用的是曼彻斯特编码,这种曼彻斯特编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曼彻斯特编码的每一个码元(不管码元是1或0)的正中间一定有一次电压的转换(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当发送方把一个以太网帧发送完毕后,就不再发送其他码元了(既不发送1,也不发送0)。因此,发送方网络适配器的接口上的电压也就不再变化了。这样,接收方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以太网帧的结束位置。在这个位置往前数4字节(FCS字段长度是4字节),就能确定数据字段的结束位置。
  因此,接收端只要找到帧开始定界符,其后面的连续到达的比特流就都属于同一个MAC帧。可见以太网不需要使用帧结束定界符,也不需要使用字节插入来保证透明传输。
  数据字段的最小长度为46字节,当数据字段的长度小于46字节时,MAC子层就会在数据字段的后面加入一个整数字节的填充字段,以保证以太网的MAC帧长不小于64字节。
  为什么数据字段的最小长度要为46字节,即以太网的MAC帧长不能小于64字节呢?这是因为,CSMA/CD协议的一个要点就是当发送站正在发送时,若检测到冲突则立即中止发送,然后推后一段时间后再发送。如果发送的帧太短,还没有来得及检测到冲突就已经发送完了,那么就无法进行冲突检测了。因此,所发送的帧的最短长度应当要保证在发送完毕之前,必须能够检测到可能最晚来到的冲突信号,即要避免一个发送站在发现网段另一端出现的任何冲突之前已经将帧传输出去了。
  以太网发送数据的最短时间为51.2μS,这一最短时间是根据网络的最大电缆长度和帧沿电缆长度传播所要求的时间确定的。相当于发送512bit。这样就得出了MAC帧的最小长度为512bit,即64字节。在接收端,凡长度不够64字节的帧就都认为是可以丢弃的无效帧。
  在以太网上传送数据时是以帧为单位传送。以太网在传送帧时,各帧之间还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帧间最小时间间隔为9.6μs,相当于96bit的发送时间。这就是说,一个站在检测到总线开始空闲后,还要等待9.6μs才能发送数据。这样做是为了使刚刚收到数据帧的站的接收缓存来得及清理,以做好接收下一帧的准备。
  ……
展开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1.1.1 具有通信功能的批处理系统
1.1.2 具有通信功能的分时系统
1.1.3 计算机网络
1.2 计算机网络的几种主要形式
1.2.1 传输技术
1.2.2 网络规模
1.3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1.3.1 环形拓扑
1.3.2 总线拓扑
1.3.3 星形拓扑
1.3.4 网络拓扑的选择
1.4 计算机网络的标准
1.4.1 有关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1.4.2 IEEE建议
1.4.3 ITU-T建议
1.4.4 因特网标准界的一些组织
1.5 数据通信的基本特性
1.5.1 信息、数据和信号的概念
1.5.2 模拟和数字
1.5.3 数据传输的形式
1.5.4 数据通信方向
1.5.5 同步方式
1.6 调制与解调
1.6.1 调制方式
1.6.2 调制解调器的分类
1.7 多路复用
1.7.1 频分多路复用
1.7.2 波分多路复用
1.7.3 时分多路复用
1.8 差错控制
1.8.1 传输差错的性质
1.8.2 差错检测码
1.9 信息交换方式
1.9.1 电路交换
1.9.2 报文交换
1.9.3 分组交换
习题

第2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2.1 网络体系结构
2.1.1 网络软件
2.1.2 参考模型
2.1.3 0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及其特点
2.2 物理层
2.2.1 物理层协议描述
2.2.2 RS一2 32一C
2.2.3 xDSL
2.3 数据链路层
2.3.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2.3.2 HDLC一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2.3.3 因特网中的数据链路层
2.4 网络层
2.4.1 网络层设计的有关问题
2.4.2 路由选择算法
2.4.3 拥塞控制
2.4.4 因特网上的网络层
2.4.5 下一代IP协议IPv6
2.5 传输层
2.5.1 传输服务
2.5.2 传输协议的功能要素
2.5.3 因特网传输协议
2.6 应用层
2.6.1 应用层概述
2.6.2 用户能直接调用的协议
2.6.3 DNS
2.7 局域网体系结构
2.7.1 局域网参考模型
2.7.2 IEEE 8 02标准系列
2.8 局域网络介质访问方式
2.8.1 查询
2.8.2 令牌环
2.8.3 载波检测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
2.8.4 令牌总线
2.9 以太网MAc帧格式
习题

第3章 Windows server 2003
3.1 Windows Server 2003产品系列
3.2 本地用户和组
3.2.1 本地用户
3.2.2 用户配置文件
3.2.3 本地组
3.3 文件服务器
3.3.1 共享操作
3.3.2 同类权限之间冲突的解决
3.3.3 NTFS权限
3.3.4 共享权限和NTFs权限之间冲突的解决
3.3.5 连接到windows网络共享资源的各种方法
3.4 网络协议的设置
3.4.1 局域网中常用的网络协议
3.4.2 获得IPk&bJ址的几种方式
3.4.3 windows server 2003中TcP/IP协议的设置及测试
3.5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3.5.1.DHCP服务概述
3.5.2 DHCP服务的配置与测试
3.6 域名系统[)NS
3.6.1 DNS概述
3.6.2 DNS服务器的配置及测试
3.7 Internet服务
3.7.1 IIs服务的安装
3.7.2 web服务器的配置
3.7.3 FTP月艮务器的酉己置
习题

第4章 局域网设备与网络设计
4.1 网络的组成部分
4.1.1 服务器
4.1.2 工作站
4.1.3 网络接口卡
4.1.4 电缆系统
4.1.5 共享的资源与外围设备
4.2 网络接口卡
4.2.1 网卡的工作
4.2.2 网卡驱动程序
4.2.3 网卡线速度
4.2.4 网卡总线类型
4.3 传输介质
4.3.1 双绞线
4.3.2 同轴电缆
4.3.3 光导纤维
4.3.4 无线传输介质
4.4 网络互连设备
4.4.1 中继器
4.4.2 网桥
4.4.3 路由器
4.4.4 交换机
4.4.5 网关
4.5 以太网组网配置
4.5.1 1 OBa.seT网络
4.5.2 1 OOBa seX网络
4.5.3 l 000Ba seX网络
4.5.4 以太网组网配置示例
4.5.5 无线局域网组网配置
4.6 网络方案设计
4.6.1 网络需求分析
4.6.2 网络系统方案设计
4.7 综合布线系统
4.7.1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4.7.2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
4.7.3 综合布线系统有关设计要点
习题

第5章 CiSCO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
5.1 Cisco路由器基本知识
5.1.1 物理端口介绍
5.1.2 内存体系结构介绍
5.1.3 配置途径
5.1.4 命令行配置模式
5.1.5 多重引导IOS
5.1.6 命令行规则
5.1.7 路由器口令的安全管理
5.1.8 检查路由器配置及工作状态的常用命令
5.2 IP协议的配置
5.2.1 IP协议配置的基本原则
5.2.2 IP协议配置
5.2.3 包过滤功能配置
5.3 常见广域网协议配置
5.3.1 Cisco HDLC协议配置
5.3.2 PPP协议设置
5.4 IP路由协议配置
5.4.1 静态路由配置
5.4.2 缺省路由配置
5.4.3 RIP路由协议配置
5.4.4 0SPF的舀己置
5.5 Cisco交换机配置简介
5.5.1 口令设置
5.5.2 主机名/提示符的设置
5.5.3 设置管理用IP地址
5.5.4 设置端口速率
5.5.5 双工模式的设定
5.5.6 MAC地址表的管理
5.5.7 端口portfast的设置
5.5.8 配置上行链路(uplinkfast)
5.5.9 以太网通道(Ether Channel)
5.5.10 VLAN的设置
5.5.11 VLAN之间的路由设置
习题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