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之所以为哈佛,除了因为建校迄今将近三百六十年长期累积的名气,以及它浓郁且权威的学术气氛,更因为它提供了每一个前来求学的人最丰富、最方便的求知管道。
1 我眼中的哈佛--有情人终成眷属
对哈佛大学的知识最早起于何处?始于何时?现在已不复记忆,但是对这个世界首屈一指的名校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回想起来,倒是曾经历过几个深刻的片段。
进入职场前,在学校念的是外交与国际关系,1986年至1989年于“政大”念研究所期间,一度对于毕业后是要进入政府机关就业,或是出国深造,曾有过一番严肃的考虑。当时的情况是,除非能以优异成绩向国外的学校申请到奖学金,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否则要凭一己之力,以自费方式出国进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当时在大学以及研究所的在校成绩,虽然不太差,但也实在称不上是出类拔萃、数一数二,并没有把握能凭借自己的成绩获得心目中理想学府的青睐。从当时的经济条件来看,家无恒产的背景下,就更不足论了。而这种必须兼具“在校成绩优秀”与“相当之经济能力”始宜规划出国进修的印象,所参照标准就是从哈佛大学的数据中得来的。
那时为了要了解美国研究所的情形,经常耗在“政大”中正图书馆一楼的阅览室,翻阅各种美国大学研究所入学指南一类的参考书,也常不由自主地翻看与我本科相关的政府系或政治系名列前茅的各大学所要求之入学标准与学费额度。其中哈佛大学相关的课程与师资颇令人向往,但那时听说台湾学生能申获哈佛政府系或政府学院入学许可者,凤毛麟角,入学门坎要求之高与学费之昂,实在让人望而却步。
后来在1988年参加“外交领事”人员特考,来年也两度参加公费留学考试、托福考试、GRE考试。在“外交”特考一举中的,而且成绩不恶,托福与GRE考试也顺利过关,但筹措学费所需的公费考试,两次都以些微之差功亏一篑,这样的结果令人不得不务实地选择投入职场。在确定无法通过公费留学考试的那一年,我终究未向哈佛大学提出申请,但还是要了一份1990年全本的入学申请书与研究所简介留做纪念。本来哈佛梦到此就该告一段落,只是没想到十五年之后,拜工作之赐,在2004年至2005年之间,我能以超过四十岁的“高龄”,获得公费留学在职进修的机会,被派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进修一年,并取得硕士学位。现在回想这段历程,常会好奇如果当年执意向哈佛提出入学申请,是否会有理想的结果?如果在学费无着,甚而要贷款举债留学,就算如愿进了心仪的学校,之后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的光景?后来在偶然的机缘下,圆了我进哈佛读书的梦,那种感觉很像历经十五年的苦恋后,与这所向往已久的学术殿堂总算“有情人终成眷属”。
对哈佛的认识也来自于一本由吴咏慧所撰写的《哈佛琐记》,听说作者是一位社会学者,以太太的名义立书著作,以他在校六年的所见所闻,用亦庄亦谐的笔调将哈佛描述为心灵的故乡与脑力的炼狱。
在得知自己有机会可以出国进修时,其实还有其他名校可供选择,但是为什么会选择哈佛?首先,必须承认除了有浪漫的憧憬,有一点虚荣的成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基于生涯规划上的一个考量,一种极其现实的考虑。
哈佛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种比喻
我觉得哈佛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她也是一种比喻(metaphor),一种让世界各国学子,基于不同目的而借之追求肯定与卓越的共同路径。哈佛的名号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一种品牌,美国对台湾的重要性无庸赘言,台湾受美国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具体地表现在经济、军事、社会发展、文化、学术、甚至娱乐与时尚各方面,台湾社会的价值观自然而然地也受到美国的影响。哈佛是美国的金字招牌,我们的社会或是全世界的社会,大多数的人都会赋予哈佛一个意义:优秀的、成功的、出类拔萃的,就好像迷恋偶像、迷信名牌的心情一样。
对我来说,“哈佛”之行就像一趟追星之旅,而且我也根深蒂固地认为拥有这个学校的学位,对于一个工作上必须与世界各地不同人物打交道的对外工作人员是有帮助的。
选择哈佛大学的原因:工作环境及未来规划
另外,对我这样一个年过四十的中年学生,虽然以前的教育背景是国际关系,适为从事外事工作的科班知识,但在职场上面临到的问题大多偏重于管理和公共行政方面,因此深感除了原有的专业领域外,也确有需要开拓新的视野和境界,培养第二专长。
许多中年人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好像是走到了一个交叉路口,抉择于应该继续往前走?还是应该转弯了?应该继续精进既有的专业?还是该增添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
在考虑过工作环境及未来规划后,我做了增添装备、扩展新知识领域的选择。由于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个管理者、培养一个领导人,这个方向和格局正好切合我的所需,因此它成为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哈佛在课程设计上拥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广度和多样性,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优点--我想是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学校都很难抗衡的--就是学生选课的自由和弹性。如果取得哈佛的入学机会,除了可以在自己所属的学院选课之外,哈佛校园内所有学院,不管是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设计学院……只要有想修的课程,都可以去选。甚至除了哈佛本身的课程外,还可以自由游走于哈佛临近的学校,像是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佛莱契尔法律与外交学院(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都已和哈佛的教育体系连结,并且共享教育资源。对于喜欢念书的人来说,我想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不管是哈佛、MIT,还是佛莱契尔法律与外交学院,都是美国一流的学府,踏入哈佛,就等于是将这几所名校的知识宝藏都置于眼前了。
哈佛之所以为哈佛,除了因为建校迄今将近三百六十年长期累积的名气,以及它浓郁且权威的学术气氛,更因为它提供了每一个前来求学的人最丰富、最方便的求知管道。这个学术殿堂也许有些地方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但只要用心、努力耕耘,诚如吴咏慧在《哈佛琐记》的卷首语所说:“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在这座看似门墙宫仞森严的黉宫之内,其实也是一个温馨的家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