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冲突视野下的陶行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662288
  • 作      者:
    谭斌著
  • 出 版 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这套丛书收入的五本专著分别是:台湾学者曹常仁先生的《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香港学者何荣汉先生的《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以及大陆学者储朝晖的《多维视野中的生活教育》、吴擎华博士的《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谭斌博士的《文化冲突视野下的陶行知》,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学者专著都有了,呈现出陶行知研究新的态势。
    近30年来,陶行知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这套丛书是大量成果基础上的一片新芽,这片新芽显露出陶行知研究的新气象,各本著作资料翔实,写作规范,视野宽广,思考深入。尤其看到青年学者们成长起来,作为陶行知先生唯一在世的四子心情尤为激动,乐为序。并以陶行知先生诗句赞扬五位青年学者:世界将起变化,火把要换人拿,但愿天翻地覆,青年领着老大。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致良知”中,判断“良知”和“私欲”的标准是“私”与“公”的范畴,“良知”是与“私”相对立的“公”,是“大道”,“良知”必须是符合天下苍生的利益。因此,“知行合一”规定了“良知”的一个方面,即其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展现“行”的力量;“为善去恶”规定了良知的另一个方面,即不能是私欲。因此,凡能成大事业、并被后人所深深怀念的伟大人物,都是符合“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标准的。
    另一方面,王阳明认为,朱熹曲解儒学,用天理为“礼”去强压“人欲”,既道貌岸然,又使社会风气流于假大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善恶是以人心论,道德也是以人心为准则,而不是抽象的天理。“致良知”所要求的不是教条主义地坚持“死理”,而是以人为本,还原人内心善恶的“活理”,并有策略有智慧地去实践这个活理。活理就在我们所做的具体的事情里,需要个人在“做事”上下工夫①。王阳明摧毁了朱熹以来僵化的教条天理--三纲五常,开始了明代中后期如同近代西方文明一样的“人文和人道的关怀”。
    王阳明对陶行知的影响是深远而广大的,这在陶行知的很多文字中都有所体现,如《金陵光》中的很多文章。拿陶行知1930年所写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为例,就能看出王阳明对他的影响。陶行知认为,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文化与生活教育是有冲突的,因为中国以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而这些脚镣手铐就是“以天理压迫人欲”,做什么事情“总要以天理为第一要件”②。陶行知认为“以天理压迫人欲”的原因在于把天理看成一件事,人欲看成另一件事。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下,人欲是有地位的,不能用天理来压迫人欲。因为“理不是欲外之理,不是高高的挂在天空的;欲并不是很坏的东西,而是要有条有理的”③。“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顺民之意,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④。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陶行知研究的一种尝试——文化冲突作为一种分析视角
第一节 国内外陶行知研究现象的初步描述
第二节 文化冲突作为一种分析视角
第三节 本文在解释历史时所遵循的原则

第二章 陶行知现象与陶行知形象的政治性建构——在私人言说与公共叙事之间
第一节 政治化对“自我”的胜利
第二节 陶行知的各种形象
第三节 陶行知形象的政治性建构

第三章 从精英向平民的转换——陶行知思想和行动的结构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文化冲突
第二节 陶行知的思想历程
第三节 陶行知的心路历程

第四章 陶行知与晓庄学校——“知行合一”的儒学实践
第一节 五四前后中国教育场域中权力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 晓庄试验的思想渊源
第三节 晓庄的生活教育

第五章 在公共写作与私人话语之间——对陶行知文本的一种解释
第一节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陶行知与写作
第二节 陶行知的私人话语:家书
第三节 作为大众诗人的陶行知
结语从“知行合一”到“无为而教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