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健全、健康的人格,那么,到底何为健康的人格?
心理学家们从各方面描述了健康人格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提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即能够专注于某些活动、对父母和朋友具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能客观认识自己以及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而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咨询和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则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在情感和态度上应是具有开放性、无拘无束的,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并能自由分享这些经验,能信任自己的感觉,具有充分的自由感以及具有高度的创造力。根据上述描述,我们可以将健康人格定义为——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胜任感、能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对父母和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以及有自由感。
我们知道,一个成年人的人格健康水平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与环境影响的产物,并且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中,遗传因素的作用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作用则更为重要。每个孩子自一出生起,他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就是家庭,接受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并且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会一直持续到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因此,童年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可以说对一个人人格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整个成长发展过程可以分为0~6岁、6~12岁和12~18岁三个阶段。
在0~6岁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初步形成,开始自我的人格塑造,在呈现出自身人格特点的同时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外部的成长环境,这一时期他所受到的影响将会伴随他的一生。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受到伤害,那么他的个性就可能发生偏差,这种偏差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就会影响孩子的整个发展过程,还可能对其进入青春期后自我同一性的认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各种心理问题频繁出现。
如果孩子在0~3岁这个阶段受到过伤害,那么最好的引导和治疗时期就是3~6岁,处于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种大自然赋予的修复能力,他们可以在适当的引导下慢慢淡忘伤害,并继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一般孩子到了6岁,也就是上小学之前,他的人格就基本定型了,除非在将来的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或遭遇一些严重的机体损伤,否则,他的人格会一直持续、稳定不变地发展,并作用于生活及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
孩子在出生伊始时性格表现并不明显,但是到3岁左右,就会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改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就取决于这一时期家庭的养育和教育方式。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行为特质,就是由于幼儿期接受的照顾方式不同所致。一般而言,美国孩子比较多话,对生活充满好奇,因为他们的妈妈经常让孩子自我探寻、自我发表;而日本孩子比较沉静,则是因为日本孩子小时候和母亲有较多的身体接触,但如果将日本孩子带到美国抚育,孩子将比较美国化。
家长的情感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例如,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表现得支配性过强,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缺乏主动性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除了自身的情感态度,家庭环境中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如果孩子从小生长在一个父母角色缺失、缺乏关爱的家庭,孩子就可能变得孤僻、自卑、极端;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就有可能性情暴躁或出现自闭倾向;如果孩子处在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愉悦的健康环境中,孩子无疑是豁达的、乐观、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的定型剂,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影响方式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格特质。因此,若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家长就要注意自己的教养方法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以最有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方式来教育他、引导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