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中,歌舞是内化于民族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文化形态,其参与表演的人员来自民族群体内部,并且歌舞者都是身兼几职,除了要完成自家的生产外,还作为歌唱者、舞蹈者参与到节庆、祭典时进行的歌舞表演中,有的人作为文化精英在祭祀法仪中还承担着主持人和引领人的作用,也就是巫师的角色,如纳西族的东巴、彝族的毕摩、萨满教中的萨满等。在传统社会中,民族歌舞表演的场所主要集中在田间地头和村寨聚落中,表演者和观众群体都是传统社会中的熟人。伴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复进行的节庆祭祀活动,歌舞的程式、套路和所表达的意义是民族群体成员熟知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族群繁衍中被口传心授、潜移默化地一代代传承下来。
现代技术的渗透,使得传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着变化,靠近城市的一些农村和民族社会中,这种变化显得更加剧烈。通过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物产丰茂的习俗和仪式逐渐减少,仪式中所表演的歌舞宗教意味也逐渐淡出艺术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中各种类型的外来文化和娱乐方式,对民族歌舞的传统传承方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很多民族的年轻人不再对自己的歌舞仪式感兴趣,而是去追逐时尚的、都市的现代艺术形式。
但民族歌舞并非就此走向衰亡.满足于人类共同精神审美的那些体现生命、情感内容的歌舞,以及那些绚丽的服饰色彩、不同风格的歌舞形式、热烈奔放或委婉优美的艺术气息,在文化边界被打破、文化交流日益加剧的今天,被大量涌入的游客和独具慧眼的艺术家们所追寻和捕捉。一些艺术家通过自己对民族歌舞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将具有文化标志意义的歌舞元素从田间地头拣选出来,并且以现代艺术方式进行包装和提炼,形成舞台化的民族歌舞艺术作品。近年来,文化消费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逐步显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大量的文艺作品也被创作和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资源,通过艺术家们的再创作,涌现了一大批以民族文化为内容、民族歌舞艺术风格为特色的舞台作品,如《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藏秘》、《蝴蝶之梦》、《丽水金沙》等艺术作品,还有一大批如《舞彩云》、《跳菜》、《孔雀》、《花倮韵》、《金鸟银鸟飞起来》、《太阳鸟》等取材于少数民族歌舞、展现民族文化的舞台艺术精品在各级艺术比赛中获得奖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