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游方:苍山小郭泥塑的一种存在方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993246
  • 作      者:
    顾浩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顾浩,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清华大学哲学(艺术学)博士,美国Valdosta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雕塑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小郭村是山东省临沂地区苍山县下辖的一个小村庄,过去因地势低洼积水,农业常年歉收,所以村民们一直以泥塑手艺外出“游方”混生活。
  《游方·苍山小郭泥塑的一种存在方式》以小郭村艺人们“游方”制售泥塑的社会现象为切入点,以时间的延续为纵向线索,以有形的“物”与无形的“造物”为横向线索,目的在于用艺术学和人类学交叉的视野,解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民间手工艺产生、发展、存在、延续的社会基点是什么?二、在客观条件制约下,人如何组织和整合“造物”制度?三、在社会不断变革的今天,如何使“物”和“造物”在民间继续延续?《游方·苍山小郭泥塑的一种存在方式》主要基于参与式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并辅之以文献的对比和综合,用“他者”的立场去阐释文化现象。文章围绕手工艺“生成一存在一发展一延续”这条主线,目的在于对一个群体手工艺生产活动的社会意义做出解读。
  根据田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游方·苍山小郭泥塑的一种存在方式》得出以下结论:小郭泥塑“起源于天津泥人张”之说是讹传的失实信息,民间美术的起源有着宽泛的社会开放性,它是基于群体思想的偶然和渐进。小郭村艺人们“游方”制售泥塑,意味着手工艺的“民生”形式,“民生”的核心是“物”和“造物”所指向的社会功效利益性。手工艺被不断变化着的宏观文化系统所包裹,并且.手工艺处于民间,也不断被民间群体以各种方式自由地塑造。泥塑的种种文化变迁,是农民艺人游方生活变迁的具体表象,而文化的变迁与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中强调的“本真性”相违背,由于缺乏必要的参照坐标,理论中所强调的“本真性”往往只可能流于某种无法实现的理想。农业是手工艺劳动年度节奏变更的本质社会决定性要素。泥塑物化了游离于民间的开放性宗教意识,它以各种形象隐喻老百姓的现实生存。民间泥塑有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两个范畴。作为一级主题的泥塑形象,主要受制于社会公众认同性。艺人们“游方”对于主题的回应,正是通过形象的多种潜在可能的附会,来解决社会问题。作为二级主题的装饰性纹样,是被个体艺人所自我认知的“好看”价值判断所左右。泥塑的工艺体现着人的有效社会行为组合系统,艺人们迫于“游方”的需求以及模具批量化生产的限制,用双手的无数变化,改写、删减对于工具和原料的依赖性。今天手工艺传承的危机根本在于,艺人们对于传统“游方”制售方式转向的力不从心,而使泥塑的社会商品性无法得以顺利实现。
展开
精彩书评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长期深入研究对象的聚集地,除了熟悉技艺的变迁外,还与民间艺术家结为好友,以一种平等的视野开展学术研究,难能可贵。
  ——杭间,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
  
  该书既对小郭村泥塑及“游方”制售方式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也对传承与保护及开发民间艺术有普遍意义,而该书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尤其值得赞扬。
  ——陈池瑜,清华大学教授
  
  这对于我们了解苍山泥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今后工艺美术类遗产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范本。作者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丰富,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也都有相当的了解,论文叙述、论证无明显问题,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专家
  
  深入细致的考察记录,形成了民间泥塑的珍贵文献,价值很高。第四、五两章是核心,对泥塑思想内容、工艺构成的研究很成功,包括材料、工具。揭示了民间泥塑在社会学意义上的“民生”本质。
  ——王连海,清华大学副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展开
精彩书摘
  根据小郭村艺人们口述的游方历史,他们外出地点似乎无规律可循,但是,年复一年的游方流动去向,实际上还是隐藏着一定的规律。首先,他们选择目的地,一般会沿着前辈、同村人以前走过的路线,因为老人们将外出的信息带回本村,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与风俗习惯相联系的售卖信息,哪些地方泥塑受欢迎,哪些地方不容易卖。后去的艺人们遵循这些只言片语,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这些先行者的信息,也会促使艺人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本地与外地的差异,能使他们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判断自己的外出行为。在每年实现养活自己的目的之后,他们回到故地,又可能促使他们为来年的再次外出做准备,也有可能就此放弃。
  以前,无论是常年在外,还是回到村子里种地、做泥塑,小郭村村民们春季都要赶庙会。春天是泥塑销售的旺季,庙会则是最集中的销售市场②,村民们将几家人约定一起去赶会称为“拼点子”。“文革”之后,赶几次庙会所卖泥塑的收入,大约等于一个四口之家三四个月日常生活的花销。据村民们说,以前村中还有很多人编制席架子③,一个家庭整个冬天编制的货,到集市上同样也只能卖三四十元,所得款基本与一车泥塑相当。每到了春季的庙会前后,'也是小郭村民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周边几乎有赶不完的庙会,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庙会期间,常常一次集中同村二三十家泥塑摊点。艺人们赶会有几种情况,一是一两个月长期在外连续赶会,边做边卖;二是冬春季节在村中集中时间精力大量制作存货,到了春季赶几场大的庙会,并偷闲赶小庙会。通常,长期外出一般游方距离很远,目的也不很明确,而赶庙会主要集中在沂蒙地区周边,有距离近、时间短、销售快的特点。
  以前,村中很多艺人都有一本手抄的《会谱》,上面记有方圆几百里各地庙会的具体时间④。后来,我在村中生活了很长时间才知道,在鲁南农村各种庙会之多难以计数,并且,许多地方每年还分别在春秋两季逢会。仅仅临沂地区,各种庙会就有分布于各个乡镇的数百处,如果没有一个详细的记录,艺人单凭脑力很难梳理清楚。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缘由、学术价值、文献综述
1.1.1 作为个案的理由和意义
1.1.2 研究现状
1.2 谋篇与方略
1.2.1 思路框架和叙述逻辑
1.2.2 参与式田野工作与其他
1.3 必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2章 泥人张的弟子?——对起源说的考辨
2.1 师从泥人张说的由来——《苍山县文化志》与《苍山县志》
2.2 对现存起源说撰写者的访谈和其他证据
2.2.1 郭昭俊访谈录
2.2.2 相焕贵访谈录
2.2.3 杨建军访谈录
2.2.4 赵沛新访谈录
2.2.5 口述艺人及另一个证据
2.2.6 考辨
2.3 起源说的另外可能性
2.4 小结

第3章 起始——游方、泥塑、社区及生存
3.1 游方及相关问题
3.1.1 艺人对游方的描述
3.1.2 行、住及其他
3.1.3 对相关问题的阐释
3.1.4 疑问——游方的动因
3.2 社区——小郭东村
3.2.1 地域、村名、人口、宗族、土地、农业
3.2.2 土地、农业、水、治水、稻改
3.3 泥塑、轮作时空节奏与变更
3.3.1 春夏
3.3.2 秋冬
3.3.3 蔬菜种植
3.4 对时空节奏意义的阐释
3.4.1 年度时空节奏的涵义
3.4.2 利益——农业与泥塑的社会结构重组
3.5 小结

第4章 显性存在——物及其意义
4.1 对现存泥塑模具的统计和分析
4.2 主题——游方对民间共用语言的选择
4.2.1 主题系统的文化特征
4.2.2 神祗——泥土的隐喻
4.2.3 广义的乌托邦——抱花娃娃图像及其意义
4.2.4 轮回的红脸神祗——关公图像及其意义
4.2.5 新的神祗
4.2.6 神祗的意义指向
4.3 形的逻辑
4.3.1 原理
……
第5章 隐性存在——工艺,造物维系的社会生存法则
第6章 延续——新游方的真理:传承、当代、当代境遇和转型可能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人物索引
附录2 鲁南苏北庙会谱
附录3 工艺一览表
附录4 制作200只泥塑时耗与周期表
附录5 工具一览表
附录6 部分专用工具图片一览表
附录7 原料一览表
附录8 耗材核算成本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