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信息系统建设的一般方法
3.2.1 早期方法的不足
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始用于管理领域。软件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数据库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60年代出现了信息系统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计算机的应用,使企业面目一新,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使用计算机成为一种时髦,企业和政府部门争相购买计算机,一些公司甚至在广告中写着“本公司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有人称60年代是“计算机推销员的时代”。
然而这个高潮给人们带来的不总是成功的效益和喜悦,也带来了问题和教训。昂贵的计算机往往没带来设想的巨大经济效益,反而造成亏损,乃至企业倒闭。这种情况促使人们分析其中的原因。很多公司聘请系统分析专家对各种信息系统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进而走上了较为顺利发展的道路。人们称70年代是“系统分析员的年代”。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信息系统具有多学科性、综合性。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风险性,需要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造成系统开发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缺乏科学管理基础,领导重视停留在口头上,业务人员有顾虑甚至抵触。人们对信息系统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信息系统无非是“大程序”,缺乏开发信息系统的方法。
1.目标含糊
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的。对于企业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于信息系统要达到的目标没有明确的、恰当的规定,研制人员根据“想当然”来设计系统,危险性当然很大。对管理人员来讲,目标含糊表明对未来系统的状况没有明确的概念。这样,双方的想法必然产生差距。
2.通信误解
研制信息系统,需要各级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密切配合。但这两方面的人员往往专业背景和经历极不相同,彼此不精通对方的业务,这就造成思想交流的困难,容易产生误解。而这种误解给系统带来巨大的隐患。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一方为常识性的、不言而喻的术语、规则,另一方却不一定了解。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管理人员精通自己的业务,但不善于把业务过程明确地表达出来,他们觉得某项业务理所当然地就应该这么做,或者是凭经验、直觉就该这么做,而不是根据信息流或判断逻辑来进行。加上用户往往缺乏计算机知识,不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而更不可能用计算机技术人员熟悉的术语介绍业务过程。而计算机技术人员因为缺乏用户方面的业务知识,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这样,系统设计人员对用户的要求理解不透,有许多遗漏和误解。根据这种理解建立起来的系统当然有许多缺陷,甚至根本不是用户所要求的。
3.步骤混乱
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各个工作环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超越某个阶段就会出现问题,造成返工和浪费。例如,先买计算机,再想如何使用,就是许多浪费现象的根源。不经过深入的系统分析,只是根据对系统的肤浅理解就进行程序设计,这不仅不能保证各部分的正确衔接,而且肯定造成返工和重复劳动。本想早日完成系统开发,结果需多次反复,旷日持久,欲速则不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