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信息表现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0903
  • 作      者:
    高建国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高建国,男,1946年6月生,汉族,河南省开封县人。曾先后在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与河南大学数学系学习,研究生学历;后来任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并为数量经济学专业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兼任郑州科技学院经济贸易学院院长、菲律宾卡威迪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且兼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委员会理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商业经济应用与管理研究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曾主持完成了多项省部级项目,出版了专著《系统分析经济学引论》、《人性经济学》、《人性经济系统分析导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编出版了著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干部选拔与职称评聘》、《经济建模与应用》,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获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信息表现学》适当地表现出所需要的信息对于人类是很重要的。研究信息表现的各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的学问称为信息表现学,它为打破学科界限,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建立一个共同的方法平台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将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国长期形成的科研、教学传统体制都是按文理分家、学科分立建制的,现代交叉科学的强大潮流出现,与传统分科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冲突。传统的“从一而终”、“自给自足”的单学科观在各个领域有着巨大的惯力影响。相对而言,接受个别的交叉新学科较易,接受一个整体的交叉科学很难。美国学者库恩曾提出了科学发展中“范式”的转化问题,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转换,是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不言而喻,我们目前面临的从“单学科范式”到“交叉学科范式”的转换,是科研、教育、管理领域的一场变革;而从“交叉学科范式”到信息表现学的统一的大科学范式的转换,也同样是科研、教育、管理领域的一场变革。对这两场范式转换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从范式革命的层面进行思考。
  总的来说,由于受僵化的学科分类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一方面,我国学科割据之势严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各大门类内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特别是各大门类学科之间缺乏互动交流,交叉性新学科的生存发展环境尴尬;另一方面,对学科交叉现象的整体研究长期受到忽视,没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阵地,缺乏在交叉科学实践基础上的深入理论探讨。交叉科学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割裂,致使我们对交叉科学的认识止于现象或口头层面,个别新兴交叉学科或研究领域被作为新潮热炒,大多数交叉新学科或研究领域则举步维艰,特别是一些具有原创苗头的探索性交叉学科或交叉项目,由于稚嫩和超常,处于现有热门或热点之外,则更难获得正常的生存发展机会。我国交叉科学整体发展的薄弱和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探索的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实践需求的加大,学科交叉现象的出现会越来越频繁,单纯按学科分立建制的传统科研、教育、评审等管理体制受到挑战,科技前沿竞争激烈,特别是自然社会综合协调发展实践的迫切需求,把全面深化交叉科学发展的议题提上了日程,引起各级科技、教育、科研等管理部门的关注。
  ……
展开
目录
上编 为什么要建立信息表现学
第一章 什么是信息表现学
第一节 信息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信息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第三节 信息表现学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章 信息表现学与科学知识一体化趋势
第一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科学的分化与综合
第三节 信息表现学的建立与科学知识一体化趋势
第三章 信息表现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表现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信息表现学的建立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信息表现学的建立将促进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转变
第四章 信息表现学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第一节 人才类型与交叉科学创新人才的特点
第二节 学科交叉与学科范式的转换
第三节 信息表现学的建立有利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第五章 信息表现学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可以使人们更加聪明智慧
第二节 信息表现学的建立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信息表现学的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下编 信息表现学的建立
第六章 宇宙、太阳系、地球与生命的起源
第一节 实事求是与缺事求是
第二节 科学假说
第三节 关于人类进行科学研究之原因与动力的分析
第四节 宇宙、太阳系、地球与生命的起源
第五节 空间和时间
第七章 科学技术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科学与文化
第四节 系统科学
第五节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
第八章 科学与宗教
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
第二节 宗教的实质
第三节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