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青年图传》首部写“天下第一刊”《新青年》杂志的传记,一部纸上纪录片。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史最佳读本。
☆ 犹如一座博物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学衡派、甲寅派,各派思潮与观念纷呈眼底。
《新青年》杂志只有短短的十多年历史,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刊”,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与策源地,是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文化杂志。
《新青年图传》是一部关于“天下第一刊”的纸上纪录片,是《新青年》的“传记”,作者精心梳理了杂志精彩短暂的“一生”,讲述了编辑部同人为扩大影响、提升销量而转变办刊策略的经营故事,介绍了“新青年派”与守旧派,与“学衡派”、“甲寅派”的精彩论战,也记下了现代中国的各种思潮与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政治”,“读书”与“救国”,“思想启蒙”与“革命行动”,面对这些,《新青年》同人有不同的主张与选择,并因此而分化。
同时,《新青年图传》也是一本思想文化史的通俗读本,图文并茂,思想文化事件犹如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作者以《新青年》杂志的历史为入口,篇幅精巧地描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的画卷与知识分子的心迹。阅读它,犹如是在参观一座小巧的现代中国思潮博物馆。中国思想界的画卷与知识分子的心迹,犹如一座小巧的现代中国思潮博物馆。
历史上常常发生出人意料的偶然。袁世凯有一心想做皇帝的野心,费尽心机当上“洪宪皇帝”,结果只在位83天就被赶下台来。这也证明在清朝灭亡之后,封建帝制在中国已完全丧失了生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袁氏复古称帝的图谋却刺激了《新青年》转变办刊策略,由主打“文化牌”转向“批判牌”。针对袁氏政府的倒行逆施,《新青年》凌厉、大胆的“批孔”、“批袁”。火力十足地批判现行政府再结合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化批判。这一“转身”,不仅让《新青年》度过了办刊初期的艰难,而且一跃成为国内知名的畅销刊物。
了解了新文化人关于“反孔”的言行之后,我们可能要追问,树起“反孔”大旗,《新青年》为什么能实现成功“转身”呢?这主要得归功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批孔”顺应了反对封建复辟的历史要求。它鲜明针对妄图恢复帝制的袁世凯政府,激发了国民要求民主、自由的意识。另一方面,“批孔”言论体现了一种大胆的反叛思维。在已有千年儒学传统的中国,这些犀利激烈的批判言辞既震撼了守旧、卫道者的神经,也大大符合了青年人叛逆好奇的天性。如同一声春雷,它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随着“批孔”之声在《新青年》阵地上响起,青年学生们越来越关注、捧读这份刊物。
客观也证明了《新青年》转型的成功。转向批孔后,刊物的销量大增,各地读者的认同、赞美之辞络绎不绝地涌向编辑部。更重要的是,后人追溯新文化运动的源头时,往往归结到《新青年》的打倒孔教之举。历史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华丽转身”。
——第一章第六节 华丽转身
……
引言
第一章 开民智,暂别革命
陈独秀其人
从“秀才”到“乱党”
创办《新青年》的缘起
《新青年》问世
首战未捷
华丽转身
第二章 向守旧派宣战
蔡元培与北大革新
陈独秀入主北大文科
胡适,倡导白话“第一人”
但开风气不为师
自导自演唱“双簧”
林纾上阵了
质问《东方杂志》
迎战“学衡派”
再战“甲寅派”
“全盘否定”=“崇洋媚外”吗?
三刊鼎立
第三章 新思潮与新文学的盛宴
“狂人”的呐喊
喊醒“铁屋子”里的人
人道主义与“人的文学”
棒打“鸳蝴”与倒“黑幕”
娜拉出走
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源
第四章 趋向“红色”的《新青年》
“五四”那天的学生运动
“读书”,还是“救国”?
文化与政治的两难
“直接行动”与“牺牲精神”
“问题”与“主义”之争
南北通信
渐行渐远
分道扬镳
情谊尚存
“红色”《新青年》
尾声
《新青年》大事记
“图传”评介了《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的全过程,是一本集学术性、可读性于一身的好书。从学术性的角度来说,著作对《新青年》在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的地位做了准确科学的定位,观点明确而稳妥。书的写法尽可能围绕《新青年》发生的件件具体事象,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书中没有坐而论道的坚硬理论,而是追求文字流利生动和可读性的,引人入胜。
——刘玉凯 文学院教授
以文字与图片互动的讲述方式呈现了《新青年》杂志的历史。与一般知识性书籍不同,此书以讲故事的方法追忆与《新青年》杂志有关的人和事,把生活化的细节娓娓道来,从而贴近、还原一段可亲可爱的历史。书中的“五四”一代学人,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可说有血有肉,面目生动。它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好书。
——阎浩岗 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