荤羹该是加肉的,可惜我们不知道它的做法。不过《齐民要术》上还载有一则煮制葫芦的方法,现录于后:“(煮也)瓜瓠法:冬瓜、越瓜、瓠用毛未脱者(毛脱即坚),汉瓜用极大饶肉者。皆削去皮,作方脔,广一寸,长三寸。偏宜猪肉,肥羊肉亦佳(芜、菁、葵、韭等皆得)。苏油宜大。用苋菜、细劈葱白(葱白欲得多于菜;无葱,薤白代之)、浑豉、白盐、椒末。特布菜于铜铛底,次肉(无肉以苏油代之),次瓜,次瓠,次葱白、盐豉、椒末,如是次第重布,向满为限。少下水(仅令相淹渍)。令熟。”这种煮法不但用料很多,而且工艺也很复杂,显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煮”,很可能就是葫芦荤羹的做法。葫芦也可以蒸食。《卢氏杂说》云:“郑余庆清俭,有重德。一日,忽召亲朋官司数人会食,众皆惊。朝僚以故相望重,皆凌里诣之。至日高,余庆方出。闲话移时,诸人皆枵然。余庆呼左右日:‘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诸人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逡巡舁台盘出,酱醋亦极香新。良久就餐,每人前下杰米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相国餐美,诸人强进而罢。”看来蒸葫芦的味道不甚理想,只是碍于“相国”的面子,客人们不得不勉强吃下去所谓“餐美”,不过是反话而已。后来还有入为此事作了一首诗:“动指不须占染鼎,去毛切莫拗蒸壶”(岳柯)。蒸葫芦的具体做法不得而知,似应有其他佐料,不会光蒸葫芦。《蒲松龄集·菜疏》:“葫芦加料上笼蒸”可以证明。据说这种蒸葫芦还有十分神奇的食疗作用。《山家清供》载:“要之长生之法,能清心戒欲,虽不服亦可矣。今法用瓠子二枚,去皮毛截作二寸方片,烂蒸以餐之,不可烦烧炼之功,但除一切烦恼思想,久而自然神清气爽。”
葫芦还可做成葫芦干收藏起来,留到冬日做成荤菜。制作葫芦干所用的葫芦,只能是趁其嫩时削成条片,晒干,若等其成熟就会发苦。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桃符……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干茄瓠”就是茄干、葫芦干。既是除夕之用,看来身价还不低。葫芦干是怎样做的呢?《农桑撮要》上有一则“葫芦茄干”做了介绍:“做葫芦茄干,茄切片,葫芦、瓠子削条,晒干收,依做干菜法。”直到清代仍是这种做法。葫芦虽算不上什么高级菜蔬,但经过晒制的葫芦干,却是有其独特的风味,备受欢迎的。旧时不但乡下人爱吃,也受到达官贵人、公子小姐们的青睐。《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写平儿对刘姥姥说:“别说外话,咱们都自己,我才这么着。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和豇豆、扁豆、茄子干子、葫芦条儿,各种千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罔费了心。”你看,贾府的老少爷们吃够了山珍海味,也愿意用葫芦干换换口味呢。其实,葫芦干菜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听说现在不止中国人爱吃,连“洋人”也想去尝葫芦干的味道。如今山东省青州市专有葫芦干出口,远销国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