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68098
  • 作      者:
    徐泓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柴静《看见》首尾篇所指之人陈虻,由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徐泓撰写新闻界精神领袖首部绝版思想文集,揭示中国纪录片之父核心思想,首次展示央视各经典栏目创作秘笈。


http://item.jd.com/11613039.html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陈虻,我们听你讲(收藏版) 


展开
作者简介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前,作为高级记者,曾任中国新闻社新闻部副主任、北京分社社长,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从事以对外报道为主的新闻工作20多年来,发表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约200万字,多次获得全国性新闻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后,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新闻学、新闻实务、对外报道等。科研方向始终与新闻传播实践紧密联系。担任多家媒体新闻奖评委和业务顾问,承担多项社会工作,如担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国家食品安全科学委员会委员、财新传媒集团公信力委员会委员等。
  出版人物采访专著《大人物小人物》、与刘明华、张征合著《新闻写作教程》。主编的专著有《超过:北京交通广播解析》、《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江山代有才人出》、《我所珍惜的——北大传媒30人》。
展开
内容介绍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
  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
  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
  在最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陈虻,一个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一众思想锐力的名嘴称为精神领袖的人。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

相关视频请点击:
展开
精彩书摘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九
  陈虻抽烟,多年的习惯,身边总带着烟。后来只抽柔和的“七星”。
  他的烟盒,还有另一个用途。在指导新人的时候,或者在给栏目组讲课的时候,他会经常拍出这个烟盒:
  这是一盒烟。我把它放在一个医学家面前,我说请你给我写三千字,他说行,你等着吧,他肯定写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吸烟的人肺癌的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的多少倍,吸烟如何危害健康。
  还是这盒烟,我把他拿给一个搞美术设计的人,我说哥们请你写三千字,那哥们给你写出来:这个设计装潢的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
  我把这盒烟给褚时建,说您是生产烟草的,您给我写三千字,他也毫不犹豫地说,你等着吧,他告诉你这是烤烟型,它的烟丝产地在哪儿,它的加工工艺是怎么样的,更高一级别的烟丝是怎么过滤的,为什么卖这个价钱,成本是多少。
  我给一个经济学家,他告诉你,烟草是国家税收的大户,还有烟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
  我现在把烟盒给你,请你写三千字,你就会问写什么呀。
  我刚才给那几个行业的人,他们都知道写什么,但是给记者的时候,你会问让我写什么呀,也就是说记者在面对一些事物时没有一个知识背景,没有自己的思考角度。
  陈虻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称为“坐标系”,他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
  一个栏目,或者一个记者,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本篇博文的关健词:认知坐标系、栏目理念、选题和主题、大圆和小圆
  陈虻:长期用统一的坐标去进行判断,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栏目的理念。
  电视栏目是电视节目的一种载体方式,它把特定的电视传播内容,按照相对统一稳定的标准和规则住址串联在一起,并以相对稳定统一的播出时段,和观众建立起“约会关系”。1985年,中央电视台提出“全部节目实行栏目化播出”的要求,陈虻正是在这一年里走进央视的。
  他有关“坐标系”的语录,也源自电视“栏目化生存”的大背景。
  陈虻强调:一个栏目一定要有自己对于事物认知的一个坐标系,否则就会摇摆不定,就会不清晰。在面对每一个不同的事件时,运用相同的方法去研究,你就会找到你这个栏目所特有的气质和品质。
  他还说,面对事物的时候,我们坚持在一个认知系统中去分析和判断,这就是理念。当然还要把你的理念还原成具体的技术,坐标系就是理念的具体化、技术化,长期用统一的坐标系去进行判断,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栏目的理念。
  问到《生活空间》的坐标系,陈虻的回答非常明确:
  第一个就是人性的坐标,不管拍什么,我们都要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去考察一个人,从尊重的这样一个起点去认知每一个人,并且让每一个人的行为被其他人理解,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第二个坐标,从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角度,当我们呈现这种人性与人的行为时,寻找他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是什么关系。我们努力用影像或者捕捉到的情节的片段,去揭示个人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反映历史进程的发生和发展。
  当我确定了这样一个坐标系的时候,任何一个题材,都可以放在里边观察,我都有观察和判断的角度,也有选择和取舍的依据。
  陈虻经常拿《生活空间》当年拍摄的一个叫做《姐姐》的节目作为例子。这个节目讲述的是一对夫妻生了一对龙凤胎,但因为是刨腹产,分不出谁大谁小,所以父母就把女孩任命为姐姐,让她担负起照顾弟弟的重任。陈虻认为这个节目呈现的故事非常精彩,但是在呈现价值理念方面最初却并不清晰。
  陈虻回忆说,这个节目非常热闹,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天天在家打架,一会儿说妈妈偏心眼,一会儿弟弟欺负姐姐,有打有闹,有高兴有痛苦。编导想把这期节目叫做“成长的烦恼”,起名是最难的一件事,起名是概括你整个所要表达的东西,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叫“成长的烦恼”,想要表达的可能只是故事中的这些热闹。我当时看完了这部片子就跟编导讲,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个片子,从有趣做到有意义?
  我想告诉他一个基本事实,是这个任命改变了这个女孩的生活。以后才会经常出现“你是姐姐,你应该让着弟弟”这种教训,家长教育她所有的方式,都是因为她是姐姐,所以被任命为姐姐,担负起她这个名称的责任以后,她的命运就改变了。
  所以在陈虻的建议之下,这期节目被命名为“姐姐”。陈虻认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节目名称的变化,还体现了栏目的坐标系,也就是价值判断的角度。
  当我们确立“姐姐”这个主题的时候,其实我们是要把它放在一个社会发展的背景上看,把它放在一个人性的背景上看,我们就开始寻找它的某种可能性,我们在素材的组织上,就会更多去凸显这个称谓给她带来的命运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她造成的影响。这个女孩在面对这种命运的时候,那种无奈、那种挣扎,以及她父母的那种漠然,那种麻木,觉得她就是姐姐,她照顾弟弟是理所当然的,这些因素才能呈现出来。所以这个故事不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它表面呈现出来的那种好玩和逗乐,而是让人从这种家庭结构上联想到一种传统文化。
  ……
展开
目录
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陈虻: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激情能让别人感到你是不可阻挡的时候,就会为你的成功让路!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并能够改变很多东西。
陈虻: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你不改变这个过程就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陈虻: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想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但成功的人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倘若你努力,但你的观念是错误的,很可能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所以重要的是观念。而认识观念、改变观念完全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
陈虻:你们遇到的问题,我当年在做片子的时候都遇到过,都曾经思考过,并且总结了应该怎么做,还分析了这样做的道理。
陈虻:我过着过着突然明白了,“现在”就是小时候想过无数次要为之奋斗的未来啊。所以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把现在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做好。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二
《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陈虻:做人和做饭,我以为做人更紧要一些。这个节目既然叫服务性节目,沿着服务的思路去想,它能不能服务于人的思想,能不能提高人文教养水平呢?
陈虻:《生活空间》确实是在前挤后压的情况下,我们寻找到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新的题材领域。
陈虻:《生活空间》以之为安身立命的是一种态度:“目击者”的态度,关怀的态度,人本人道的态度,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陈虻:我很反感媒体人利用自己手中的媒体来 向公众表白自己的辛苦,我认为干什么都不容易,选择了一种工作,实际上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三
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是一个需要一级保护的产品
陈虻:国际纪录片有各种流派,你说我们这种拍法算哪一派的?
陈虻:电视纪录片要利用观众的感性到场,达到观众的理性到场。
陈虻: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关注现实的此刻当下,这是中国纪录片的生命和基础。
陈虻:纪录片有剥削性,这是全世界公认的。纪录片的剥削性就是把本来属于个人的问题公众化了。
陈虻:影像纪录比文字叙述的更有文献价值。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四
大道无术 万法归心
陈虻:作为第一代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制片人,我们算是开先河的人了,真的是很自豪的事情。
陈虻:塑其行易,塑其心难,所以“万法归心”,心正则权正,出于我心,归于公心。
陈虻:尊重,始终贯穿在我与人的相处关系中,当然也是我管理中一脉相承的东西。
陈虻:一个团队的管理必须有员工的终身教育,不是说把他招进来你就用他,你不培养他,优秀的人才是不会来的,越优秀的人越对未来有考虑。
陈虻:永远把你的思想、经验和精力贡献给新来的以及水平最差的同志。
陈虻:大道无术。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首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学什么与人斗的方法。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五
我不是在改片子,我是在改人
陈虻:既然文如其人,为何不从做人开始?
陈虻:我在审节目的时候,对自己有两个基本的要求:第一,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怎么样更好。第二,不是告诉你怎么改,而是激发你自己修改的欲望。
陈虻:别用排斥的方式来接受我的信息。我更在意的是你的思维方法,包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包括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陈虻:审片的四层次:主题、结构、细节、节奏
陈虻:兄弟你看,我眼里有泪。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六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陈虻:未来电视媒体节目主持人的竞争一定是在思维个性上的竞争。
陈虻 :我批评了你并不可怕,我对你失望才可怕。
陈虻 :什么对一个主持人最重要?平台!拉里金也得扎在演播室里,一天天过。
陈虻:电视主持人走到一个误区,好像是越有学问、能和专家在理论上都有一拼的就是大腕。其实这个已经过时了。
陈虻:做节目,要学会放空自己,去感受。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超越自己是最难的。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七
真实永远取决于认知主体
陈虻:真实是无干扰纪录,是原汁原味的生活。
陈虻:生活的深刻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真实是尊重生活,不预设主题。
陈虻:真实往往被各种因素所遮蔽,真实永远取决于认知主体。
陈虻:从空间来说,真实就是角度,从时间来说,它是一个无限接近的点。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八
未来电视“有纪实者生,无纪实者死”
陈虻: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陈虻: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发生,都永远是我们拍摄的机会,而不是我们拍摄的障碍。
陈虻:现代新闻节目的三个特征——多元、强调信息有效性、关注人
陈虻:“纪实意识”和“纪实手段”对电视的贡献和意义要远远大于作为一种节目类型的纪录片。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九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陈虻:长期用统一的坐标去进行判断,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栏目的理念。
陈虻:要有一个统一的认知事物的角度,这个坐标系一定是在每一个编导的心中。
陈虻:选择了选题,不等于选择了主题。
陈虻:在这个大圆里选择哪个小圆,是你必须做的一份工作。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
找到属于电视本体的表现手法
陈虻:我认为政策空间不是限制我们发展的唯一因素,我们自身掌握影像方式去传达信息和思想的能力,也是限制我们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陈虻: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有三个级别,或者说三种境界。
陈虻:在影像创作这个过程,视觉词汇更多的是一种创造,不是继承,是新的词汇,新的构图和新的运动,来体现你对事物的一种表达。
陈虻:语言、语法相同的基本的前提下,影像风格是由景别和长度决定的。换句话说,我们剪片子,实际上是在剪景别,在剪长度。
陈虻:视觉解读能力是要训练的,你必须经历精读和泛读这个过程。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一
结构的力量可以改变叙事的深度和走向
陈虻:深刻不是耍大胆,语不惊人死不休。
陈虻:用结构的力量深化主题 。
陈虻:结构就是如何选择配角。
陈虻:利用结构的力量加大背景,结构其实就是信息组合。
陈虻:细节的细节就不再是细节本身。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二
观点类谈话节目符合电视本体特质
陈虻:我们的媒体现在最缺的就是言论性表达,电视的下一个高峰将是观点类谈话节目。
陈虻:左手是新闻时效;右手是高关注度,然后在 “刀剑”之下做深入的报道。这样的定位无疑是现在几种新闻节目所都不具备的。
陈虻:不同的空间关系构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决定谈话的方式、内容、深度。
陈虻:内观式报道是对新闻事件做自内而外的发散,从单极到多极的扩张。
陈虻:精神产品的创作者永远是这样的工作,你不知道这事该怎么干有挑战性,这是最好的状态。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三
三段式创作方法
陈虻:主题先行和盲目拍摄是一对孪生兄弟。
陈虻:开拍之前决定关注的方面,要围绕关注的方面去设计前期拍摄。
陈虻:一定要问自己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并且要对你的答案进行不断的审视和反省。
陈虻:没有不能拍的选题,只是你怎么拍,怎么把握。
陈虻:在剪接的过程中发现主题,媒体立场是通过对素材的取舍来完成的,不是通过直抒胸臆。
陈虻:只有让观众悟到了,才能形成良性传播和最佳的传播效果。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四
电视创作的四次选择:选题、角度、时机、素材
陈虻:别人说纪录片是选择的艺术,我要说的是如何做选择。
陈虻:在对社会变革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选题。
陈虻:角度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信息,还改变了信息的价值。
陈虻:拍摄时机的选择需要合理想象,一个成功的重场戏,就是预判来的。
陈虻:以观众的未知作为剪辑的起点。
陈虻:剪辑一个真正好的短片,最终完成的不是一个句号,而是带着问号前进。
陈虻:叙述三要素:信息的密度、落点、位置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五
栏目化运作要前面有目标、后面有理念
陈虻:独,就是别人没有你有;特,就是你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用足,发挥得淋漓尽致。
陈虻:一个栏目定位以后要知道什么是自己的A类选题,什么是自己的一般选题,把它清晰化了就好判断了。因为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否。
陈虻:可以进入《新闻调查》的选题,一定要有一个未知的空间,确定这个选题是否可以做,要判断是否只有通过调查才可以认知那一部分未知的空间。
陈虻:我觉得就一个字“懒”,任何一个题材都是同样的一种结构方式,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使用,缺乏创意和判断。
陈虻:外在形式越简单的东西,智慧含量越高,因为它已经不再依赖形式了,必须依靠智慧,所以,策划在当前电视行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虻:当你觉得节目对你有挑战性的时候,对观众就有刺激性;当你觉得驾轻就熟的时候,观众就不爱看了,这就是电视,这就是文化产业。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六
《社会纪录》的三个门槛
陈虻:我认为还有一个空间,那就是做社会新闻的深度报道。
陈虻:在一个流行的话题中选择了一个另类的、非常规化的关注方式之后,你在这里面能够提出什么样的不同观点。
陈虻:将来是存在评论的人物化空间的。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不断地塑造人物个性,创造这种空间。
陈虻: 从阿丘的嘴里,以稍显另类的方式说出来,既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往往会得到体制的宽容。
陈虻:网媒、平媒都发展起来,你还是走社会新闻的路子,留下的空间很可能就只剩下对社会新闻的调查,而不是对社会新闻的叙述。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七
你要往上顶,才能顶出一片新天地
陈虻:做电视必须创新,而创新就是永远做那没人做过的事情。
陈虻:一个创意的产生,决不仅是个人的灵感,而是各种社会因素的集合。当你想到这个创意的时候, 实际上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需要。
陈虻:每个媒体人,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标准,也就是我们所要发出一个怎样的声音。
陈虻:我始终相信做节目、办栏目,就像十指捧水,如果每个指缝间都往下漏,捧起来就会两手空空。同样我们如果在每个制作环节上不抓紧,没有一个基本的质量追求,那么任何思路都不可能成功。
陈虻:我们知道了如何做人,也就知道了如何去做事。本着这样一种善解人意、坦诚和诚恳的心态,正是中国人的自信、中国人的宽容,创意出了日出这样一个节目。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十八
新闻改革永远是撞击反射
陈虻:新闻频道要改变:组织生产的方式、频道和受众的关系、“什么是新闻”的观念
陈虻:凡是那些人们不知道、或者不曾被合适地表现、不曾被真正理解的事物都是新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