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70多年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在农业科教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特别是杨凌的几代农业科教专家收藏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动物、植物、土壤、昆虫标本(实物)和农史典藏,成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科教资源。其中昆虫标本120多万号,植物标本约55万号,收藏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动物标本数十万号,其中富有农林专业特色的珍稀动物标本8000余件;土壤及矿物岩石标本2000余种;木材标本2000,余种;农史文物及古代农具2000余件;线装古籍5万余册,为全国农林院校之冠。全国现存农业古籍300余种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收藏了200余种,其中善本文献20余种。
1987年,学校依托昆虫学学科丰富的昆虫标本收藏,创建了全国第一座国立昆虫博物馆,开始了建设大学博物馆的探索。199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在参观了昆虫博物馆后,对这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专门批示有关部门立项建设昆虫博物馆二期工程,使昆虫博物馆和昆虫学学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昆虫博物馆建设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学校依托昆虫学、畜牧兽医学、植物学、土壤学和农业历史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进一步整合和挖掘学科资源优势,决定建立集科研、教学、科普为一体的博物馆群,项目于2001年10月启动,2006年l1月全面建成并向社会开放。
博览园的建设,使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积淀的优秀研究成果、学术精神和科学思想得到充分展示,释放出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渗透力。依托学科资源优势,探索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路子,是学校建馆的出发点。
博览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成果陈列库,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娱乐和休闲场所,而是充分展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文化建设项目,必须拓展和延伸其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服务功能。整体建设突出并彰显农学学科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发和展示多层次文化产品,增加文化吸引力、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使博览园成为学校优秀文化成果的展示平台,成为弘扬和传承农业文化和民族精神、宣传和推广绿色文化和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
博览园不仅是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学校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我国万年农业辉煌成就的集中展示和农耕文明传承的重要窗口。按照这一建设思路,博览园以精美雅致、林木花草类型多样的园林建设为基础,以昆虫、动物、植物、土壤和农业历史五个专题博物馆为主体,馆园结合、景观优美、形象卓越。博览园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打造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教学实习、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重要平台,展示和宣传我国农业科学的历史、发展前景,成为国内科技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
挖掘和汇聚学校多年学术积累,坚持学术性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立园立馆的根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昆虫、土壤和农业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标本、文物和古籍藏量、植物和动物标本藏量均居国内前列,这是博览园立园立馆的基础和最突出的特色。博览园把学校农学学科历时70多年收集的标本、文物、古籍等汇集到一园之中,系统、全面地展现了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和历史文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与辉煌成就。博览园作为知识殿堂、科学文化分享和传播的中心,与科研和教学形成紧密协同关系,把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成果、新方法、新思想作为引领文化创新的源头。博览园以昆虫、动物、植物、土壤和农业历史五个专题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为主体,构建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和农业历史文化的展示基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