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生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006607
  • 作      者:
    唐智松著
  • 出 版 社 :
    线装书局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教育生理学》在解析教育生理学内涵后,从三个层面展开阐述:“上篇:生命原理与教育”从宏观层面对生命形成、生命特征及其教育启示等范畴问题作了铺垫性阐述,揭示了生命类特征及其教育启示;“中篇:生理特征与教育”从中观层面对人类可教育性及启示、群体和个体生理普遍规律及其教学要求、教育和教学的生理卫生要求等范畴作了概括性阐述,揭示了人种类生理规律及其教学要求;“下篇:生理发展与教育”从微观层面对个体从生命形成到终结过程中的教育生理学要求作了连续性考察,揭示了个体性生理规律及其教育指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生命演进及其特征
  生命是如何形成的?人类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界其他种类的起源有什么关系?人类未来的发展又将迈向何处?假如人类最终会消亡,取代人类作为万物的又将会是什么呢?这些基本问题都是我们在探讨教育生理时首先需要清楚了解的基础性话题。
  一、生命演进及其教育
  关于生命的起源,存在不同认识。此有诸如上帝/真主/玉皇大帝造物、造人之说等。其实,生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并非神造。
  (一)生命的起源
  1.生命诞生地
  首先,地球上的生命是产生于地球自身、还是来自于地球之外?早在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尤利(Urey)根据远离太阳、变化较小的木星、土星它们现在的大气成分主要是CH4、NH3和H2的事实,推想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也是这样的还原性大气。他的学生米勒(Miler)于1953年根据上述认识则用机械能感模拟实验,用水蒸气推动CH4、NH3和H2在密闭的仪器中循环,在一周后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结果生成了黏液性液体(原始的“有机汤”);经分析,这种原始的“有机汤”含有20多种有机物,其中4种氨基酸(甘、丙、谷、天冬氨基酸)是组成生命的必需物质。米勒由此向人证实:生命的起源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形成的。这就是关于生命起源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且写入教科书,一直为广大的人们所接受。
  但是,在1969年的“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后的有关研究中,人们开始怀疑米勒的结论。因为,人们发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实质上是距今45亿年前天体冲击月球时所形成的;且进一步发现地球也遭受过类似的撞击。人们在月球与地球被撞击过的地方发现了蓝藻类的丝状化石,世界化石权威美国的肖夫(Schopf)证明这种化石是来自于地球之外,因为如此“复杂”的生命不可能产生于地球形成之初——即地球生命可能来自地球之外。1994年,伊利若斯大学科学家用组阵式的射电望远镜群观察、研究提出,星际分子在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辐射等自然条件下也能够产生生命小分子,并通过陨石传到地球。其他学者如沃克、莱文等也获得了类似的认识。
  人们在20世纪的70年代开始又新提出,在原始地球时代频繁的天体撞击、火山爆发生产的大量二氧化碳形成的温室效应条件下,地球表面不可能产生生命;并进一步提出:生命可能产生与地球的深海热泉。同时科学家在东太平洋的加纳帕戈斯群岛附近的深海热泉处发现了细菌、管栖蠕虫等低级生命,它们的能源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深海热泉的硫化物——化硫化物以自养,且还能运用硫化物的氧化产物还原二氧化碳以制造有机物。据此,美国科学家科利斯认为:这些深海热泉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地方——即生命来自于深海热泉。
  近年来,基因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对生命的起源问题又获得了新认识。众所周知,生命的遗传首先需要DNA;而蛋白质又是构成生命的必需物质,而蛋白质合成却需要RNA。因此,在生命的形成中,是先有DNA以传递生命,还是先有RNA以形成、表达生命?不过,如美国的基尔伯特等人提出生命之初的生物能够作简单的自我“复制”(RNA),在以后的进化过程中RNA逐步学会了合成蛋白质、传递生命信息。但是至今没找到这种自我复制的生物实例。
  ……
展开
目录

导论  教育生理学概述
一  研究对象与学科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意义
二  学科发展历史与现实
(一)历史的回眸
(二)现实的审视
三  学科基础与学习方法
(一)学科基础
(二)学习方法
第一章  生命演进及其特征
一  生命演进及其教育
(一)生命的起源
(二)人类的演进
二  生命特征及其教育
(一)生命的整体性及教育
(二)生命的层次性及教育
(三)生命的代谢性及教
(四)生命的生长性及教
(五)生命的反应性及教
(六)生命的适应性及教
第二章  人类高级神经机能
一  神经系统的机能
(一)神经系统的演化
(二)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  人类的言语机能
(一)信号系统
(二)言语机能区
三  信息存储及其教育
(一)信息存储
(二)记忆类型
(三)记忆障碍
四  情绪机制及其教育
(一)边缘系统与情绪
(二)下丘脑情绪机能
(三)激素与情绪及应
(四)情绪生理的教育
第三章  群体生理与教学
一  条件反射与教育
(一)入学的生理根据
(二)非条件反射现象
(三)条件反射
二  视听传导与教育
(一)视觉传导与教育
(二)听觉传导与教育
三  半脑机能与教育
(一)机能分工与优势
(二)机能重塑与全脑教育
四  生理周期与教育
(一)日生理周期与教育
(二)月生理周期与教育
五  性的发育与教育
(一)男女的性发育
(二)性认识的发展
(三)各国性教育
六  睡眠现象与教育
(一)睡眠机理
(二)睡眠意义
(三)做梦现象
第四章  个体生理与教学
一  冲动传导速度与特征
(一)神经冲动传导速度
(二)神经冲动传递特征
二  神经活动类型与学习
(一)神经类型与分层施教
(二)脑电波与学习训练
三  神经调节方式与学习
(一)返回连接与反馈
(二)神经元间的连接
四  性别生理与因性施教
(一)青春期交叉与教育
(二)身心的差异与教育
第五章  教育与教学卫生一
一  教与学的卫生
(一)教师讲课卫生
(二)学生用脑卫生
二  教学活动卫生
(一)阅读卫生
(二)书画卫生
(三)唱歌卫生
(四)体育卫生
三  教育制度卫生
(一)学目制度卫生
(二)学周制度卫生
(三)学年制度卫生
(四)考试卫生
第六章  胎儿期发育及胎教
一  性细胞与受精卵形成
(一)性细胞的形成
(二)受精卵的发育
(三)胎儿的发育
二  性状稳定与性别决定
(一)性状的稳定
(二)性别的决定
三  优生与胎教的原理
(一)优生的原理
(二)优生指导
(三)胎教方法
第七章  婴幼期生理与教养
一  生理机能的发展
(一)一般生理的发展
(二)神经生理发展
(三)脑机能的发展
二  影响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与内分泌
(二)环境与教育影响
三  儿童发展的特殊性
(一)整体增高现象
(二)智力早熟现象
(三)性早熟现象
第八章  青春期生理与教育
一  生理机能的发展
(一)一般生理的发展
(二)神经生理的发展
(三)第二性征发展
二  性心理的发展
(一)青春期恋爱
(二)青春期性教育
三  青春期异常现象
(一)性尝试行为
(二)性角色混乱
(三)性心理变态
第九章  成人期生理与指导
一  成人之食与性
(一)成人之食
(二)成人之性
二  更年期生理
(一)女性更年期
(二)男性更年期
三  衰老与死亡
(一)衰老及其启示
(二)寿命及其因素
(三)死亡及其意义
结语教育走向生命真善
一  生命的愉悦性
(一)愉悦性特征
(二)幸福教育
二  生命的统一性
(一)统一性特征
(二)全人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