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就曾针对中学生要不要学习文言文的问题说过:“我可还是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他进一步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可见,当年朱自清先生提倡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阅读经典,就是从文化的角度考虑的。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大为加强,学以致用、贴近生活、贴近实用,成了一个时期内语文教学的普遍要求。不过,到了90年代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语文课程的文化性再次受到了高度重视。有人甚至强调,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化课。
从语文课程的各个层面看,都有实用性与文化性的矛盾反映。例如,在课程目标层面,是重视语文实用能力的训练,还是重视文化人格的养成?在课程内容层面,如何处理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文言文和白话文以及口语和书面语等方面的关系?在教学方法层面,是注重训练还是注重熏染养成?在课程与教学评价方面,是关注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还是更看重他们的文化修养?等等。
由此观之,实用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确实是语文课程教学内部一个贯穿始终和关乎全局的问题,是核心的和根本性的问题。抓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语文课程教学的其他许多问题就都包含在其中了。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也必将带动其他许多问题的解决。
(四)抱持宽容的态度,允许不同形态的语文课程并存
如前文所述,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的基本性质是价值选择性。也就是说,在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上,不存在只有一种正确,别的都不正确的情况,完全可以从不同的理念和具体情况出发进行选择。以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为例,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校和著名语文教师自己创造和设计了一些各有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