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用爱心去培育、灌溉
每个孩子天生气质不同,表现出来的特质也不一样。有些孩子从小动作就快,吃饭快、睡觉快、写作业速度也快,父母只要给予一点暗示,他就懂得下一步该怎么做,并且动作迅速地完成。但有的则不然,一顿饭吃个老半天还要妈妈追着跑,说要睡觉拖延许久还没见他入睡,至于写作业就更不用说了,一页词语练习可能会写上一两个钟头还没写完。对于这样的小孩,父母就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进行教导,并了解问题所在。
有些爸爸妈妈求好心切,希望孩子能即刻听懂大人要孩子完成的事情,并且希望孩子能马上做到,例如爸爸妈妈说:“快点去刷牙睡觉!”大人期盼看到的是孩子动作迅速地完成该做的事,并且做得令人满意。但有些孩子还是只顾着玩耍,没有留心爸爸妈妈在说些什么,此时,爸爸妈妈还会再催促个一两次,如果还不见孩子有任何“行动”,通常就会提高声音,希望孩子能听清楚大人下达的指令,直到精疲力尽,耐性也被磨光了。
每个孩子不同,表现出来的特质也不一样。不只从生活作息和孩子自律能力可以看出个别差异,甚至每个孩子的性格取向和喜好也会影响学业和各方面才能的表现。诺贝尔奖得主斯佩里(Roger Sperry)博士有个“左右脑分工理论”,其理论重点可以让人了解到,左脑发达的孩子在语言能力和判断力方面会比较强,并趋向逻辑、推理能力的思考,而右脑发达的孩子,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比较占优势,偏向图像和空间的认知。
不同的生理优势和成长环境,造就孩子不同的性格和表现。然而,有些爸爸妈妈会忽略了孩子的个别差异,对孩子过度期许或施加压力,甚至用错方法。一旦孩子让他们的期望落空,他们就会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感慨。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要耐心等候,用爱心去培育、灌溉,视每一株幼苗的特性去栽培,切勿揠苗助长,否则,可能让茁壮成大树的幼苗在一夕之间枯萎。
每当和一些爸爸妈妈聊天,都会听他们感叹:“现在的小孩真难教!”双薪家庭比例增加,妇女外出工作几乎已是现今家庭的一般现象。孩子待在补习班、托管班的时间增长,有些父母因忙于工作,而疏于亲子沟通。
单亲家庭、隔代教养,或父母一方长期在外地工作,原有的家庭结构已在逐步地变化,有些孩子放学必须自己微波热食用餐,待夜深人静,才能和爸爸妈妈说上几句话。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缺乏沟通,疏离的亲子关系,更增加了教育的难题。
教育没有快捷方式,也是一个无法求得回报的“事业”,但若能用对方法,在亲子携手同行的路上,父母不但可以从孩子身上获得自己所付出的,也能让孩子感受父母对他们的爱。
书中的举例均以化名书写,且避免困扰,我也把人物身份做一些更改,有些例子是融合在一起叙述的。它们并非单一事件,而是我多年来见到、听到、体验到的一些有关孩子们的小故事。但是,重要的不在于故事,而在于故事里的角色——爸爸、妈妈和孩子。
Part 1
播种
——引领孩子走向正途
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努力存下教养中最重要的资产──情感与互信,那么,将来就算孩子站在偏路与正路的十字交叉口上,你都还会有庞大的能量和影响力,可以引领孩子走向正途。而想存下这样的资产,最需要的就是──愿意尊重与理解的良好沟通,还有花时间陪伴。
一、孩子,我会以你的高度蹲下来
与你一起看世界侨居海外多年的弟弟自美返国,一下飞机就兴冲冲地说他此行想重温一下童年时光,回儿时成长的小区走走。当我和他一起回到记忆中的小学时,他却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直呼:“奇怪,我记得学校好大好大啊!怎么变小了?还有,我记得这个阶梯好高好难爬,怎么现在走起来那么轻松呢?”
我说:“你那时候个儿那么小,看什么都是又高又大又困难吧?”儿子在旁边听了,马上发表意见说:“以前我看妈妈像个巨人,长大了才发现妈妈是娇小个儿啊!”
我听了大笑几声,忙问:“妈妈那么娇小都觉得像巨人了,那老爸岂不是像一棵大树?”
儿子比比说,他小时候不管看哪个大人都觉得高大无比,尤其是以前幼儿园的老
师,因为长得很高,嗓门又大,凶起来的时候简直是像恐龙一般怒吼。
“因为老师长得很高,看不到老师的表情更觉得害怕。”比比说。
儿子的一番话使我开始省思起大人对于孩子教育的态度。
儿子小时候,我早已从一些教育的书籍上了解“要以孩子的高度蹲下去跟孩子说话”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
当我蹲下去和孩子一起齐高观望这个大千世界时,我发现,从孩子的眼睛看出去的视野竟然和大人如此不同。孩子的个儿小,他看到的往往是大人较不留意到的细微部分,大人可以看得较高较远的地方,孩子却不一定能轻易看到,甚至连站得高高的大人脸上的表情变化,孩子也未必能看见。
有一次,我去看卡通漫画展,展场中有一个年轻妈妈手牵着一个大约三岁的小男孩一起看画,年轻妈妈很认真地看着画,并且不停地告诉孩子这幅画在画什么?那幅画又在画什么?但是孩子却只对展场中与他齐高的防护栏有兴趣,不停地想要碰触拉扯,甚至对我包包侧边挂着的小玩偶感到好奇,他的妈妈要他专心看画,他还是回头张大眼睛瞧着我的小玩偶看。
“妈咪下次不带你来看画了,你都不专心!快来,转过头来看这边!”年轻妈妈生气了。
孩子的头是转过去看了,但小小个儿仰起头看画实在辛苦,没一会儿他又没耐心地吵着要出去。
“我不要看了,我不想看!”小男孩拗着不愿意看画。
当时,我真想告诉这位妈妈,如果她希望孩子专心看画,应该考虑把孩子抱高来看才对,因为对孩子而言,画作的高度实在是让他很难专心欣赏,即使是孩子喜爱的卡通漫画,孩子远远仰头瞧望,也只能看到那些缤纷的色彩,却无法清楚看到画作人物的表情和外观,既然无法看清楚画作的内容,对于看画也就没有兴趣了。
如果大人能蹲下去与孩子齐高来看周遭事物,将会发现孩子的世界是如此接近大地。他们无论是看一花一草,或是看小昆虫、小沙粒,都是如此的专注和细心。在沈复的《儿时记趣》里,大人可以发现孩子们的世界是多么富有想象力,连对大人而言微不足道的细小事物,孩子们都能观察入微。
我最惊讶于小小朋友常会发现地面上的蚂蚁。“啊!蚂蚁!蚂蚁在搬屑屑!”每当我们到户外游玩时,幼年时的儿子总会发现泥地上的小蚂蚁。然后他会蹲下来注视蚂蚁的活动,而此时,我也会跟着蹲下来,陪着他一起观察。即使我们可能正要前往一个知名的风景区,但只要时间许可,也非团体一起活动时,我并不反对暂缓先行计划好的目的地,在旅途中途随兴游玩,并陪着孩子观察他的“物外之趣”。蹲下来以孩子的高度陪他一起看世界,让大人看到更多被忽略的微小喜悦。孩子的目光焦聚常在大人认为最没有世俗价值的地方,但没有世俗价值的事物往往也是孩子童年的无价之宝。蹲下来,与孩子齐高,感受属于孩子高度的视野,我才了解到孩子无法像大人一般看得那么远、那么辽阔、那么可以衡量事物的轻重得失,也因此,面对孩子难以理解的吵闹或任性的坚持时,我也会蹲下来,站在孩子的高度与他对谈,而不是挺立在他面前,高高在上地责骂他不懂事或不听话。
“看着我,看着妈妈的眼睛,妈妈有话要问你。”我放慢声调,一个字一个字说,并且注视着孩子。孩子或许会低着头,或许会东张西望不想看着妈妈的眼睛,此时,我会握着他的双手,轻声问他:“你可不可以告诉妈妈,你为什么想这么做呢?”我想听孩子心中真正想说的话,我要了解他的想法。而当孩子带着委屈的神情或一副理直气壮的模样告诉我为何他想这么做时,我们就可以展开一场良性的沟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