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文化资源处理
国际汉语教师应是具有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跨文化实践者,作为文化信息输出方,除了掌握较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了解和包容异域文化之外,更应该有自觉、明确、主动的中华文化传播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能够将这种意识、使命和责任转化为实际行动。
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中,中华文化传播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化元素过于单一、平面化,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教材中通常涉及的是“太极拳、京剧、长城”等少量标志性和通用性符号,一般情况下,这些元素的语词形式是为了满足语法结构和日常交流功能的需要而进入句子或语篇中的,课堂教学的既定任务和目标限制了这些文化元素的活动空间,过滤了其历史纵深,使之实质上失去了文化传播的活力。
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通过案例库建设和开展基于案例的文化传播专项训练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引入,进一步开拓和挖掘通用性文化资源。
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积累和沉淀,在地域空间中展开和丰富。地域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占有明确的位置,尤其是在海外本土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上,增加典型的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尤为重要。因此,为了进一步推介中华文化,加强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实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丰富教材和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的作用,案例库建设应突出区域特色。在“文化与交际”库的建设中,不同地区的学校除了设立通用、核心、基本的“中国文化”二级库之外,还应该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国际汉语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需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设拓展性的“中国地域文化”三级库,如“上海文化库”“河南文化库”“陕西文化库”等,以提升未来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便于更好地从事语言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工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