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技术关联探测方法研究:专利引文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326494
  • 作      者:
    李睿编著
  • 出 版 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需要部署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协同,而这种协同的基础是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之间的耦合,探测科学-技术关联正是挖掘和发现上述知识耦合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关联探测方法研究:专利引文视角》的研究目标是对现有的科学-技术关联探测模型进行修正与补充,建立起一套新的科学-技术关联探测综合模型,以求得更客观、更全面、更精确的探测结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4章  面向科学一技术关联探测的
  专利引文降噪
  科学一技术关联探测的过程是对科学与技术两大系统之间知识流动进行追踪与捕捉的过程。科学论文与技术专利之间的引用关系是二者间实现知识传输的通道和实现知识衔接的桥梁。如同科学引文分析已成为探测科学知识关联的重要途径一样,专利引文分析也正日益成为探测科学.技术关联的重要手段。
  4.1  科学引文分析与科学知识关联探测
  随着SCI的广泛应用,科学引文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已被广泛理解和认同。早在1964年Garfield就手工完成了DNA领域的引文编年图,随后Price于1965年运用相同数据完成了经典论文《科学论文网络》,这两个事件成为了利用引文分析法进行知识关联探测的开端。之后,Garfield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于1974年绘制了生物医学领域各主要课题图谱、揭示了各课题之间的知识关联关系,从而反映出生物医学研究的内部知识结构。
  Egghe(1994)认为,一篇科学论文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所属学科的文献体系中,并通过引文目录指明。一篇科学论文在引文目录中被提及,这说明在著者的思想中,被引文献的部分或全体与施引文献的部分或全体之间存在一种知识关联。Egghe还指出,至少从19世纪以来,科学传统要求科学家在撰写论文时必须参照前人所写的与之相关的论文,通过这些参考文献能够查明作者在构思自己的论文时吸收或利用了哪些早期研究者的概念、方法、设备等。
  目前,科学引文分析已成为探测科学知识关联的重要手段,为回溯学科源头,厘清学科发展脉络,发现学科间交叉、渗透及衍生规律,呈现知识网络以及绘制知识图谱提供了有效途径。
  科学引文分析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对科学论文引用动机的研究和确认,这也正是科学引文分析方法能够得到公认的前提。关于科学论文的引用动机,经过众多学者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和争论,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科学论文的引用动机中虽然存在批判、商榷等否定型引用动机,但其所占比例很低,大多数科学引文的引用动机如同Weinstock所总结:向前人致敬(credit topioneer),对有关著作给予荣誉(hon01.t0 1iterature),核对作者所用的数据、方法和参数(check data,method,parameters),提供背景阅读材料(background1iterature)等肯定型动机。与此同时,科学论文的引用动机还包括:对自己的著作进行更正,对别人的著作进行更正,评价以前的著作,为自己的主张寻求充分的论证,提供研究者现有的著作,对未曾被传播、很少被引用或未曾被引用的文献提供向导,鉴定数据及物理常数,核对原始资料中某个观点或概念是否被讨论过,核对原始资料或其他著作中的起因人物的某个概念或名词,承认他人的著作或概念,对他人的优先权要求提出争议。Weinstoek还指出,文献的科学论文之间的施引和被引是由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科研活动本身的行为规律所决定的。科学研究反复表明,科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累积性、继承性,任何新的科学知识总是在知识累积的基础上通过继承、分化、衍生而得来,都是对原有学科知识的发展,也就是说,科学知识的发展是连续的。同时,由于科学的统一性原则,现有的各个学科之间都是彼此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因此,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他人的经验来进行。这样,作为科学知识的记录和科研成果反映的科学论文也必定是相互联系的。在创作科学论文时,作者不可避免地需要引用相关文献,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查考资料。在发表科学论著时,作者引用参考文献,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引用资料的出处,以强调其可靠性,同时也便于读者核对,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表明作者讲究科学道德,尊重他人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标注引文已作为标准的科学行为规范之一被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接受并在实践中遵循。
  科学文献间的相互引用是科学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科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必然行为,因此,科学引文分析已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数学和逻辑学等方法对期刊、论文、专著等研究对象间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计量分析,以揭示出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科学-技术关联概述
1.1 科学-技术关联的定义
1.2 探测科学-技术关联的意义
1.3 探测科学-技术关联的方法

第2章 科学-技术关联探测的文献计量学方法
2.1 基于作者、发明人共现的科学-技术关联探测
2.2 基于学科主题词、技术主题词共现的科学-技术关联探测
2.3 基于专利引文的科学-技术关联探测
2.4 方法对比与选择

第3章 基于专利引文的科学-技术关联探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3.1 现有探测模型中存在的3大问题
3.1.1 专利引用论文的复杂动机导致引用信息富含噪音
3.1.2 专利对论文的单向引用不能揭示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双向关联
3.1.3 专利的IPC类目难以与论文的学科分类准确对应
3.2 对3大问题的已有研究综述
3.2.1 对专利引用动机复杂性的已有研究
3.2.2 对双向探测科学-技术关联的已有研究
3.2.3 对IPC类目细划的已有研究
3.3 本书所涉及的相关概念-
3.4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5 本书的总体研究框架

第4章 面向科学-技术关联探测的专利引文降噪
4.1 科学引文分析与科学知识关联探测
4.2 专利引文分析与科学-技术关联探测
4.3 专利引用动机与科学论文引用动机的差异
4.3.1 法律视角下专利引文与科学引文的差异
4.3.2 社会学视角下专利引文与科学引文的差异
4.3.3 信息交流视角下专利引文与科学引文的差异
4.3.4 引用动机决定着专利引文对科学.技术关联的揭示能力
4.4 专利引用动机辨析
4.4.1 审查员引用动机
4.4.2 发明人自引动机
4.4.3 发明人他引动机
4.5 各类专利引文的含噪度假设
4.6 假设检验
4.6.1 买证实验设计
4.6.2 实证实验样本选择
4.6.3 实证实验结果及假设验证
4.7 基于引用动机辨析的各类专利引文差异赋权
4.8 面向专利引文降噪的S-T关联算法修正

第5章 面向科学-技术关联探莉的双向引用信息融合
5.1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双向关联
5.1.1 科学是技术的源泉和支撑
5.1.2 或技术是科学的手段和推动力
5.1.3 科学与技术的双向关联
5.2 基于论文-专利引用信息计量T-S关联的可行性
5.2.1 计量论文、专利引用信息的前人工作
5.2.2 论文专利引用信息的获取途径
5.2.3 计量论文-专利引用信息的寸行性
5.3 T-S关联算法构建
5.3.1 T-S关联计量应当考虑的因素
5.3.2 已有的相关计量方法
5.3.3 本书的计量方法构建
5.3.4 T-S关联计量实验
5.4 双向关联融合算法构建
5.4.1 信息融合理论:-
5.4.2 常用的信息融合算法对比
5.4.3 双向关联融合算法构建
5.4.4 催化领域双询关联融合实验

第6章 面向科学-技术关联探测的专利聚娄
6.1 专利的分类
6.2 基于引用关系计量的专利聚类方法研究现状
6.2.1 专利相似度判断方法研究现状
6.2.2 基于引用关系分析的专利相似度计算及存在的问题
6.2.3 基于相似度矩阵多元统计的专利聚类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6.3 基于专利-专利引用耦合分析的专利聚类及IPC类目细划
6.3.1 以引用耦合作为专利相似度测量指标的依据
6.3.2 基于二阶引用耦合的专利相似度计算
6.3.3 相似度矩阵结构匹配计算
6.3.5 IPC类目细划实验

第7章 科学-技术关联探测模型改进及有效性验证
7.1 科学-技术关联探测模型改进
7.1.1 改进后的科学-技术关联探测模型概述
7.1.2 改进后的科学-技术关联探测步骤
7.1.3 改进后的科学-技术关联探测相关算法
7.2 催化领域科学-技术关联探测实验
7.2.1 实验目的
7.2.2 实验过程
7.2.3 实验结果
7.3 改进的有效性验证

第8章 社会网络分析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关联探测结果解读
8.1 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8.1.1 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
8.1.2 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概念
8.1.3 测定网络结构的常用指标
8.2 催化领域科学-技术关联探测结果的2-模网特性
8.3 基于2-模网中心性分析的催化领域核心学科、核心技术确认
8.3.1 科学节点中心性测度及核心学科确认
8.3.2 技术节点中心性测度及核心技术确认
8.4 基于结构洞分析的催化领域关键性中介技术识别
8.4.1 结构洞的测度及其意义
8.4.2 基于结构洞分析的关键性中介技术识别
8.5 基于局部桥分析的催化领域科学-技术知识耦合发现
8.5.1 局部桥的测度及其意义
8.5.2 基于局部桥分析的科学-技术知识耦合发现
8.6 基于2-模网对应分析的催化领域科学-技术协同创新机会预见
8.6.1 2-模网对应分析的原理及意义
8.6.2 科学端与技术端的对应分析
8.6.3 基于对应分析的重要科学-技术组合揭示
8.7 科学-技术关联探测结果的应用前景
附录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