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教育通史.4,魏晋南北朝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58720
  • 作      者:
    王建军本卷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讨论历史上的教育发展,不能采用静止的、孤立的、割断历史的眼光和方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教育活动是个独立的实体。它的发展虽然受到各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它毕竟不是政治、经济、文化,而是有着自己独特发展规律的社会活动。因此中国教育的发展本身就似一条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呈现出其独具发展规律的连贯性和继承性。处于这条长河中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都是对前一历史阶段教育的扬弃和发展,又是对后一历史阶段教育发展的奠基和推动。基于此,我们考察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发展,首要的是要考察它在中国传统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定位,即它从何来,它向何去,由此才能对它的历史地位作出中肯的评价。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一提法的依据是什么?
  北魏以前,地方教育实行的并不是学校制度,而是地方学官制度。史书中记载,最早建立地方学官制度的是汉武帝。《汉书·儒林传序》中说,汉武帝借鉴景帝时代蜀郡太守文翁设立学官的做法,“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很清楚,这是下令设立地方学官,而不是下令开办地方学校。其后的元帝、平帝对这一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汉元帝好儒,郡国置《五经》百石吏。”开始对地方学官的标准提出要求。《汉书·平帝纪》中说,元始三年(3年),“安汉公奏立学官。郡国日学,县道邑侯日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日庠,聚日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这里讲的还是设立地方学官,所不同的是对各级地方学官的标准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所仿效。东汉时地方学官有了“郡文学”一职,曹操在郡与县分别设置了“郡文学”和“校官”。十六国的后赵主石勒也“命郡国立学官”,所不同的是他同时规定了学生的数量。这里已经开始要求地方教育学校化,这是古代地方学制的萌芽。从根本上讲,它还是停留在地方学官制度阶段。李诉在建议中特别指出:“是以昔之明主,建庠序于京畿,立学官于郡县,教国子弟,习其道艺。”①李诉的这个话也证明了这一事实。李诉与献文帝主张立学官于郡县,正是希望继承这一历史传统。
  地方学官制度并不等同于地方学校制度。郡国设置学官,只是地方官府的行政建制,而郡县立学校则是地方教育体制的建置,二者的性质是不完全相同的。地方学官制度是封建统治者为实施教化万民而建立的制度,它是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传统在地方教育上的体现。地方学官是地方官府的属吏,而不是学校的职官。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教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三国当权者的教育追求
二、三国崇儒文教政策的恢复
第二节 两晋的文教政策
一、西晋崇儒文教政策由盛转衰
二、东晋崇儒文教政策的失控
第三节 南朝的文教政策
一、重教贵学倾向的重新抬头
二、教育思潮多元化的流行
第四节 十六国和北朝的文教政策
一、十六国的汉化文教政策
二、北朝的汉化文教政策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一节 儒学教育多元格局的形成
一、曹魏太学的恢复和整顿
二、西晋国子学的创立
三、东晋南北朝太学与国子学的地位转换
四、北魏中央官学的多样化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兴起
一、专科教育兴起的社会背景
二、专科教育的内容
三、专科教育的特点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学制度的确立
一、地方教育发展的动力
二、北魏郡国学制的确立
第四节 教育行政机构的渐趋独立
一、太常兼管制
二、国子祭酒实际作用的转换
三、北齐国子寺的建立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私学的昌盛
第一节 私人讲学的多向发展
一、绵延不绝的私人讲学之风
二、私人办学的多元格局
三、私学大师的追求
第二节 家族教育异军突起
一、家族教育兴起的原因
二、家风培养
三、家学传承
第三节 宗教教育的立足与蔓延
一、佛教教育的开展
二、道教教育的开展
三、宗教教育对学校制度的影响
第四节 南朝学馆
一、学馆的性质与类型
二、学馆盛行的原因
三、南朝学馆的意义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宫廷教育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太子保傅制度
一、魏晋太子保傅制度
二、南北朝太子保傅制度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
第六章 玄学教育思潮
第七章 佛教教育思潮
第八章 道教教育思想
第九章 儒家教育思想
结语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