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语言维度下的先秦墨家明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9271
  • 作      者:
    李雷东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雷东,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山西长治学院教师。2001年在宁夏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供职于一家大型企业和银川市一家事业单位。2006年在宁夏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2009年在西北大学文学院取得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2011年进入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语言维度下的先秦墨家名辩》内容有《墨子》同义关系词语及判断句研究、《墨子》中的“辩”与“说”、《墨子》复句研究、《墨辩》与其他先秦诸子辩术的关系、韩非子的“名实”“参验”思想与《墨辩》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例2中“禽兽”是鸟兽总名,蜚鸟、贞虫是总名下的类名,麇鹿是“四足而有毛”的兽类代表。麇鹿、蜚鸟、贞虫与下文羽毛、蹄蚤、水草相应。<br>  从修辞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消极修辞”的方法(采用陈望道的概念),是“先质后文”的方法。墨家之所以能够自觉地去修辞,是与他们注重逻辑的研究分不开的。上面曾介绍了《经上》对“名”在外延上的分类,达名、类名、私名的划分,就是墨家关于概念属种关系的理论总结。<br>  除此之外,《非攻下》针对主张攻战者的言论,提出“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并且明辨攻与伐的区别。《公孟》中墨子与程子辩论,辨析“毁儒”与“告闻”的区别。由此可见,墨子研究并总结了一些思维规律,并且在与人论辩中将其作为原则来遵守,从而表现出对语言分析方法的自觉运用。<br>  第二节《墨子》判断句研究<br>  什么是“句子”,布龙菲尔德曾有一个说明:“可见任何一个句子都是个独立的语言形式,不用任何语法结构包括到任何较大的语言形式里去,单凭这个事实就可以把任何言语里的句子划分出来了。”从形式上来看,句子应当具有独立的语言结构。这主要指的是单句,复句(或称复杂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构成。所以本节从分析单句人手,在单句分析的基础上来研究复句。<br>  ……
展开
目录
绪论<br>第一章&nbsp;《墨子》同义关系词语及判断句研究<br>第一节&nbsp;《墨子》同义关系词语的组合<br>一&nbsp;词的组合<br>二&nbsp;所指的扩大<br>三&nbsp;几种特殊的同义组合<br>第二节&nbsp;《墨子》判断句研究<br>一&nbsp;判断句的结构<br>二&nbsp;判断句中“所以”与“故”的用法<br>三&nbsp;判断句中的副词<br><br>第二章&nbsp;《墨子》复句研究<br>第一节&nbsp;假设复句<br>一&nbsp;假设复句的结构<br>二&nbsp;假设连词与句群<br>三&nbsp;虚拟、条件<br>第二节&nbsp;因果复句<br>一&nbsp;因果复句的结构<br>二&nbsp;客观性、因果性和蕴涵性<br>第三节&nbsp;让步复句<br>一&nbsp;让步复句的结构<br>二&nbsp;让步复句的紧缩形式<br>三&nbsp;让步性和推断性<br>第四节&nbsp;递进复句<br>一&nbsp;递进复句的结构<br>二&nbsp;递进性<br>第五节&nbsp;选择复句<br>一&nbsp;选择复句的结构<br>二&nbsp;选择性<br><br>第三章&nbsp;《墨子》中的“辩”与“说”<br>第一节&nbsp;辨析“实”的意义<br>一&nbsp;近代以来各家对“实”的解说<br>二&nbsp;《墨子》中关于“实”的一些用例<br>三&nbsp;《墨子》中对“实”的解释<br>四&nbsp;从“实”与“名”的关系来看“实”的意义<br>第二节&nbsp;同异之辩<br>第三节&nbsp;两可之辩<br>第四节&nbsp;立辞<br>第五节&nbsp;《墨子》中的“说”<br>一&nbsp;“说”之解说<br>二&nbsp;“说”与“辩”<br>第六节&nbsp;“说”的具体法式<br><br>第四章&nbsp;《墨辩》与其他先秦诸子辩术的关系<br>第一节&nbsp;孔子的名辩与《墨辩》<br>一&nbsp;孔子的名辩<br>二&nbsp;墨子对孔子名辩思想的发展<br>第二节&nbsp;《易传》的逻辑思想与《墨辩》<br>一&nbsp;《易传》的时代<br>二&nbsp;《易传》的推类思想<br>三&nbsp;《墨辩》与《易传》推类思想的比较<br>第三节&nbsp;孟子的“知言”思想与《墨辩》<br>一&nbsp;知言<br>二&nbsp;孟子“知言”实例——孟、墨两派的辩说<br>第四节&nbsp;惠施、公孙龙的名辩思想与《墨辩》<br>惠施与《墨辩》<br>公孙龙与《墨辩》<br>第五节&nbsp;荀子的辩说思想与《墨辩》<br>荀子的同异观念<br>辩说的产生<br>三荀子的辩说理论<br>第六节&nbsp;韩非子的“名实”“参验”思想与《墨辩》<br>一&nbsp;韩非逻辑思想的核心<br>二&nbsp;韩非参验的方法<br>三&nbsp;“言会众端”实例<br>四&nbsp;韩非、墨家逻辑思想的比较<br>结语<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