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许多情况下说话者表述的意义往往不限于话语的字面意义。比如“It's raining outside.”这一形式为陈述句的话语除陈述“外边正下着雨”这一事实外,在不同的语境可用以表示大量的言外行为,如“让听话者带上雨伞”,或“让听话者多留一会儿”,或“让听话者误信外面在下雨”等多种隐含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下,甚至可以表示“让听话者离开”,“试试话筒是否已调试好”等意义。话语意义有时甚至可以与字面意义完全相反,如“He is a fine friend.”在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他是一个坏朋友”。说话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为什么能这样做?
2)说话者可以用一个X(话语)表示许多个Y(含义),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很少发现听话者会听不懂对方的话,即后者能推导出对方的X表示的是哪一个Y,其涉及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
3)在实际语言使用中,A的一句话B能听懂,即B能推导其含义,但是C可能不完全懂,而D可能完全不懂。同样,A的话B在这一场合可以完全听明白,而在另一场合却可能完全领会错。这说明表述字面意义之外的意义和从字面意义推导字面意义以外的意义需要条件,这就是语境。语境(context)是一个范围极宽的概念,人们常说的“上下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说话者、听话者和语境是构成“和谐”交际的三大因素。这里的“和谐”并不意味着交际双方都平心静气、态度和蔼,而是指交际双方能你来我往地把交际进行下去。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争吵也需要这三个因素的配合才能吵下去。如果A说:“我实在无法忍受你的脾气。”而B回答:“昨天的电影不错。”这争吵就无法继续,而如果B应答:“我的脾气不就像你吗!”这场争吵就可能继续。在语用研究中,Grice用“cooperation”这一术语来指这种“和谐”。至于“指示”和“预设”,一是它们本身不完全属于语用学范畴,二是它们也可以被认为是语境的一部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