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华社进军电视,开拓国际传播新渠道
早在1990年海湾战争之时,新华社就开始涉足电视,当时制作了专题片《海湾战火》,而后《半月谈》出品了《时事报告》音像版,被认为是新华社电视的雏形。2009年,新华社电视业务全面启动,引起了电视界的极大关注,同年7月1日,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开始运行,20多家世界知名媒体成为试用户。①2010年1月1日,新华新闻电视网正式上星播出,覆盖亚太地区和部分欧洲地区。
和其他专业媒体相比较,新华社电视新闻走国际传播策略,侧重于面向国际市场提供信息。依托其遍布全球的庞大新闻网络、数量众多的驻外记者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新华社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电视报道,争取国际话语权。例如,新疆“7·5事件”发生后,新华社启动应急报道机制,将最新的现场画面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全球观众,大大压缩了西方媒体的炒作空间,其国际传播策略初显成效。②
2.《南方周末》率先试水,报纸办电视初现雏形
随着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报刊不能办广电,广电可以办报刊”的政策限制被打破。《南方周末》成为国内大报中率先试水电视的报纸。2010年,“南方周末时事60分”与南方电视台达成合作意向,进入合同签署和样片生产阶段,该项目还计划吸纳福建一家电视媒体加入,在这个平台上深入开发更多电视形态的节目产品。2012年8月14号,南方周末的官网上出现了下面一段话:
“南方周末就要做电视了。在南周电视节目登陆全国电视台之前,编辑、主持将在网上以‘南周播报’的形式与大家见面。在不久的将来,以《南方周末60分钟》为核心的一系列南周高清电视节目将陆续出炉。”与此同时,第一期“南周播报”亮相,在新浪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上被迅速广泛转发,并引发学界业界热议。
第一期南周播报时长3分37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经济”,由《南方周末》经济部总监肖华主持,对“鄂尔多斯破产”进行了评论;第二部分“绿色”,绿色新闻部总监朱红军介绍了“争议海南环保斗士”的报道;第三部分“评论”,评论部总监史哲对“唐慧事件”作出了评论。播报以主持人述评为主要形式,夹以新闻图片。由于缺乏广播电视制作经验,节目在灯光、录音、主持人语态等方面存在不少技术性问题,但仍不失为报纸走向全媒体的一次大胆尝试(图1—2)。从这期节目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视听节目以报纸内容为根基,侧重发挥自身优势,对新发生的时事进行评论,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为网络提供更多时事评论类的视听信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