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跟着薛涌留学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32774
  • 作      者:
    薛涌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留学要什么?学历还是经历?送孩子出国已经成了许多稍有家底的家长培养孩子的首要选择。孩子适合留学吗?出国就能得到较好的教育吗?留学是投资?薛涌在美国求学、任教二十年,见过无数成功和失败的留学案例。不少失败的留学,总有一些共同点,比如英语差,或者选择了错误的学校和专业,有严重的学习困难,直至中途退学。薛涌清楚地看到,留学并不适合所有人。
  什么样的人、经过怎样的准备、做出何种适合自己的选择,才能获得较大的留学收益?薛涌作为一名老留学生、学生家长和美国大学教授,在《跟着薛涌留学去》一书中分享了对中美教育异同的深刻理解,让你近距离了解中国孩子和美国教育的对接面,获得留学中介、留学生和留学归国者都无法提供的全面分析。
  留学有陷阱,有的是家长因为盲目和轻率而主动陷入的,有的是商业机构的宣传误区,而有的是在国内对美国一相情愿的想象。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留学既是一个重大的投资决定,也会影响家庭未来的生活方式,看《跟着薛涌留学去》,听一个有着丰富留学经验和美国教育经验的专业人士的分析,是做出决定和调整决定的第一课。

展开
作者简介
  薛涌,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赴美留学,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长期为留美学子和家长提供义务咨询和帮助,后创办“薛涌留美预科”。先后为《北京晚报》《南方周末》《新京报》《新闻周刊》等十多家报刊撰文,同时在《纽约时报》、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等英文媒体发布文章和评论。出版有《一岁就上常青藤》《参与孩子的成长》等二十余部作品。在美国求学、任教近二十年,对美国社会和教育有着长期、细致的观察,一直是“通识教育”的倡导者。他特别强调精神和身体的全面发展,除了研究、教学、写作外,一直投身于严格的体育训练。他不仅倡导体育的健康价值,更强调体育的精神价值和教育价值,把“培养完整的人”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
展开
内容介绍

  留学要什么?学历还是经历?留学是投资。跟着《一岁就上常青藤》作者薛涌,为自己装备一双留学的慧眼
  家长说:美国学什么热门?
  薛涌说:选专业如果只考虑热门,是不靠谱的思路,热门容易冷下来,竞争也大。国外高校宽进严出,如果孩子不感兴趣,无法适应所选专业,学习困难,不仅有可能无法获得学位,更难以进入好的研究院。
  家长说:排名靠前的名校是我们的唯一目标,要不然出去不值得吧?
  薛涌说:如果进不去一流大学,留美与其读质量不高的末流大学,从社区学院起步也是不错的选择。
  家长说:孩子英文还不够好,不过还是先出国,有了语言环境就好了吧?
  薛涌说:在国外学习,没有坚实的英语基础,比在国内上学压力还大,留学生可能从一开始就失去学习的信心。
  家长说:我们欣赏美国式的教育,一定会比在国内上大学的质量高!
  薛涌说: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留学。盲目与仓促的出国会使孩子心理与生理上都备受摧残。

展开
精彩书摘
  “没用的专业”也有用
  如今大学生越来越实际,一定要学“找得到工作”的专业,回避“没用的专业”。不仅中国如此,几乎举世皆然。在强调通才教育的美国,五分之一以上的本科生选择了商务或和商务相关的专业,其主要原因就是“有用”。有些长辈对教育一知半解,也在误导着下一代。
  2011年秋天,美国发生了一个小小的闹剧。佛罗里达共和党州长里克·斯科特(Rick Scott)针对州立大学的专业设置发表评论说:“如果要把公民的钱拿来投到教育上,我将用这些钱来创造工作机会。我要让这些钱流向那些能让学生找到工作的专业上。难道培养更多的人类学学生符合我们州的根本利益吗?我不这样认为。”
  斯科特是典型的草根共和党人。他父亲是一个卡车司机,自己从社区学院读起,然后参军,最终在堪萨斯的密苏里大学获得商学学士学位,再接再厉读下法学院后,成为大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接着又开始经商,一度出任美国最大的营利性医务公司总裁。虽然他的公司因为非法活动被迫赔偿联邦政府6亿美元,丑闻连连,他本人也被迫辞职,但是作为一个生意人,他属于捞到的,从最底层跳到最高层,也算创造了卡内基式的经典美国故事。所不同的是,当童工、上夜校出身的卡内基,捐献了一系列博物馆、音乐厅、大学等文化设施。这位斯科特则还像是个大老粗。他大概从自己的一生中得出结论,大学不过是个职业训练所,别云山雾罩地在那里研究什么文化。
  此话一出,媒体马上跟踪报道,发现州长大人女儿的大学专业就是人类学。连右翼的《华尔街日报》也说斯科特实在不应该对大学的专业指手画脚。更有些人类学的教授挺身出来捍卫自己的职业:我们并不鼓励学生读找不到工作的人类学博士(博士过剩是美国半个世纪之久的问题,大部分专业的博士都难找到工作),但是,作为本科专业,人类学不仅有用,而且急需。大学生对人类学课程的需求也在上涨。州长大人在出来瞎说前,为何不先回家问问自己的女儿?
  那么,人类学是干什么的呢?这里不妨讲个经典故事:一位欧洲山村的主妇在家宴请远道而来的客人。她一碗一碗地给客人盛饭,客人一碗一碗地吃光。她暗暗吃惊地继续盛饭,客人则坚持不懈地吃,直到被撑倒在地。原来,双方的文化密码不同,发生了误会。女主人觉得不给客人盛足饭是不礼貌,客人所在地区文化不同,觉得不把主人盛的饭吃光是不礼貌。人类学研究的就是这种不同人类行为下面隐藏的文化密码,特别注重解读异文化的逻辑。比如玛格丽特·米德的名著《萨摩亚人的成年》揭示出,在南太平洋岛上的土著社会,青春期并不构成西方社会中那种人生必经阶段,他们可能对青春期浑然不知。等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面对强悍的日本人摸不着头脑时,马上求助于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她的《菊与刀》一度成为美国理解日本的指南。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碰撞和交流更使人类学生逢其时。从最实用的层面讲,跨国公司到海外拓展,所面对的市场、合作伙伴乃至法律体系,都可能是按照不同的文化密码运行。缺乏人类学的分析力,说不定连人们的消费心态都难以把握。事实上,即使是在美国本土市场运作的广告公司,离开对受众心态的人类学分析,也难以制造出上品广告来。
  这当然不是说大学生都应该学人类学。大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头脑,即分析力、理解力、判断力。有头脑,才能适应工作场所的挑战,在实践中随时学习所需要的技能。在这方面,人类学这种比较抽象、理论化的学科,比起财会、商务等具体学科来,往往是更好的训练手段。许多研究表明,商学本科的学生,即使从事和商务有关的工作也无明显优势,在申请读MBA等高级课程时甚至可能吃亏。因为对培养专家的研究院来说,申请者的专业无关紧要,关键在于是否有头脑。而是否有头脑的关键性“指数”,则在于是否对抽象、深奥的问题有理解力,是否对超出自己直接生活经验的东西感兴趣。只能想想赚钱之类的事情的,往往属于缺乏头脑、难当大任者。
  佐治亚理工学院二十一世纪大学中心的主任理查德·A.德米尔(Richard A.DeMillo)曾是惠普的高管,非常务实。最近他在《纽约时报》上讲了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本世纪初IT泡沫破灭时,大量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当时理查德担任计算机学院的院长,为学生就业前景着想,他找到企业高层,询问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方答道,传统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谁都不缺,但那种有讲故事能力的人才特别稀缺,因为计算机游戏正热,游戏需要精彩的故事结构。一夜之间,文学这个最“没用”、最“不实际”的专业,成为计算机这一最“有用”、最“实际”的专业的救星。
  不错,在美国特殊的教育体制和文化的纵容下,学生们越来越惧怕理工,不敢选科技、工程方面的“硬”专业,喜欢到心理学、传媒等“软”专业中“避难”。这些问题确实需要面对。但是,大学的首要使命在于培养学生的心智,而不是职业短训班。市场需求不是政府能计划或预测的,否则,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制早就统治世界了。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么,中国学生制定留美战略时,在专业方面应该如何考虑呢?
  在我看来,由于中国教育制度的特点,中国学生数理化通常比较好。这应该是个很大的优势。现在的学生,应该有些我们那代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心态。去美国留学读本科,学理工还是最稳妥、最有前景的道路。
  第一,理工类本科毕业生起薪非常高,有时可以比文科或商科的毕业生高将近一倍。根据权威网站PayScale的统计,美国本科毕业生起薪最高的十大专业全是理工科。其中七个为工程专业,外加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
  第二,理工科毕业后比较好找工作。例如,在最近的经济危机中,有报道说大学毕业生失业和半失业率实际上逼近50%。但在波士顿地区有许多实验室,理工科学生大都有丰富的实验室经验,找工作易如反掌。造成这种格局的一大原因,是美国义务教育在理工科方面相对失败。许多美国学生缺乏基本的数理训练,难以完成理工科课程的要求。从2009年的数据看,美国大学授予了165万个本科学位,其中商学占了35.8万,社科和历史占了17.3万,工程学位仅6.8万多,和视觉与表演艺术学位的数量大体相当。可惜,现实生活是激烈的科技竞争,而不是每天演戏。理工科人才奇缺,在美国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本科专业是理工科的学生,日后即使想读商学院,优势也比商科学生大很多。从大学商科申请顶尖商学院,比从同一所大学的工学院申请,难度恐怕要高出数倍。这里的历史姻缘,往往被中国的学生和家长所忽视。要知道,美国大学里的商科热,源于经济中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而这种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又源于大企业的崛起和工厂的机械化、自动化。在机械化、自动化之前,工人多是自我管理,领头的是工头,负责生产的组织。机械化、自动化之后,工厂就不再围绕着工人劳作,而是以机器逻辑为核心来运行。这就要求管理上的革命。最懂得机器逻辑的,当然就是工程师。所以,在最底层,代替工头来组织劳动的,就要仰仗工程师;在中上层,企业宏观运作也必须借助工程师的专业训练。通用电气前总裁韦尔奇这样的“世纪经理”非常有代表性。他们在企业中担当领导角色,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更懂得产品中所蕴含的复杂的工程科学知识,也是因为现代工业生产的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工程上的组织。直到现在,美国的MBA课程都特别注重招募理工科人才。特别是斯隆商学院,几乎是镶嵌在工科教育框架中的商学院。
  第四,理工科学生日后读法学院或普通的研究院,也都非常有竞争力。比如,如果你想读经济学博士,本科专业是数学,恐怕比本科专业是经济学的要占很大便宜。再如法学院。最近苹果与三星的专利官司打得难解难分,涉及十亿美元的赔偿。小女对法律很有兴趣,她听完新闻后评论说,她要上法学院,最好先当工程师,日后处理这样的案子会更有能力。其实,不仅她这位13岁的初中生这么看,许多法学院也是这么看。法学院力求学生背景多元化。理工本科出身的学生申请法学院的偏少,真申请反而会有物以稀为贵之效。总之,理工教育属于传统的文理教育范畴,在美国很受尊重,既是个硬本事,日后变通起来也方便。
  最后还有一点,即学习理工科的语言障碍比较小,特别是在开始阶段,中国学生适应起来比较容易。尤其是中国学生理工科基本功往往比较好,在国内是平平之辈,到美国后表现反而可能比较出色。这就给留学生们提供了适应的良机。不过,学习理工科,决不能因为语言障碍小就在语言上偷懒。这只不过是一个喘息的机会。若想日后在美国有前途,还是要有长期规划,把英语学好。
  文科潜力大
  如果说学理工最稳妥,那么学文科则最有挑战性。对于那些素质不错、对理工兴趣不大的学生,我强烈建议他们学习文科。
  首先,文科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别的不说,文科阅读量非常大,能应付下来,英语就是很大的提高。更何况文科经常要求学生提交长篇读书报告或论文,对英文写作是很强的锻炼。老实说,现在扎堆到商学院的中国学生,如果在同一学校读文科,没有几个能读下来的。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商学院的中国学生来选我的课,往往连指定教科书的大概意思都看不懂,基本上不知道上面讲的是什么。这两年,只有一位中国学生在我班上表现不错。不过那门课是中国史。
  另外,文科一般来说系比较小,师生关系密切,学习环境好。人们往往忽视在同一所大学,文科教授的质量往往比较高。道理很简单:文科博士的培养过程长达近十年,除了到大学教书,其他出路很少,故而竞争激烈,最后能拿到教职的往往出自名校。像我们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历史系教授中哈佛、耶鲁毕业的博士就占大半壁江山。纯科学领域,大体也是如此。但是,在其他稍带实用性的领域,即使是博士,也往往有许多其他出路,教书并非职业生涯的首选。所以,最优秀的人才往往不会留在学校。稍用心一点就会发现,哪怕在很小的学校,文科系里也不乏大腕教授。当然,从我们前面所分析的SAT成绩专业排名也可以看出,纯文科专业的学生往往是分数最高的。读文科,意味着周围同学的素质比较好,授课的质量自然会比较高。
  文科令中国学生最为畏惧的问题是毕业后怎么办。其实,如前所述,美国的许多雇主愿意招募文科学生。学文科的海归,还有些特别的价值。他们往往英文比较过硬,对外面的文化理解得比较深。就看中国的雇主是否识货了。
  文科一般被视为悲惨的专业,主要是因为毕业后的起薪比较低。我有位美国朋友,上大学想读英文专业,父亲大为光火,一度威胁拒付她的学费,逼她转入商科。所幸她一再坚持,父亲勉强同意。她读完英文专业后转入传播学,如今成了大学教授。如果单看本科毕业生的起薪,文科生确实不是很高。但是,许多文科生并非以本科教育为终点。他们毕业后工作几年,积攒些经验,寻找职业方向,最终读了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等,在事业上相当成功。
  中国人从读大学开始就为自己一生选专业的态度,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在他们看来,一个高中毕业生还没有真正见识过学校以外的大世界,即使作出某种选择,依据的也是自己中小学狭隘的人生经验,人们一般不会太当真。等大学毕业或工作几年有些人生经验后再选专业,才更合乎情理。这至少是美国教育体制的逻辑。
  所以,留美读本科,选专业最好的策略还是喜欢什么就选什么。只有当你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动力才足,兴趣才大,成绩会比较好,也容易受到教授的青睐,拿到强有力的推荐信。美国的各种研究院录取学生时很少看专业,但对本科的成绩和教授的推荐信则很注重。因此,本科的首要目标是要有令人信服的表现,看看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能走多远。当你在自己拿手的领域显示出高素质后,申请各种研究院的本钱都多了。当然,学生们必须有心理准备——留美读文科,是最有挑战性的道路。你首先必须对自己的素质有自信,愿意为克服巨大的语言和文化障碍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否则,文科是很难读下来的。
  ……
展开
目录
前言:留美正在造就怎样的一代
 
第一章 寄宿高中适合低龄留学生吗 
慎读美国的寄宿学校 
家长能为孩子做什么 
不肯依赖体制的家长 
培养之道:合适才是最好
 
第二章 是谁催生了造假潮 
谁该为造假买单 
不容忽视的个人自述 
培养之道:培养能拿“大主意”的孩子
 
第三章 本科是终点还是起点 
美国大学的教育豆腐渣工程 
大数据时代的热门专业 
培养之道:规划生活比成绩更重要 
第四章 商科还是香饽饽吗 
美国大学的商科不牢靠 
商科为什么误人子弟 
沃顿的前世今生 
商学院的成败 
商科改——教育上的舍本逐末 
留美为何要回避商科 
培养之道:“没用的专业”也有用
 
第五章 教育真的应该不计成本吗 
我没有上波士顿城里的某大学 
酷校情结 
上大学花钱越多,学得越差 
烧钱上学,等于烧了自己的前程 
上了大学后怎么办 
培养之道:社区学院——被遗忘的选择

后记:如何去留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