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期,有关“教授剽窃”“导师挂名”等学术腐败现象又有所抬头,以至在学界掀起了一些波澜,一场关于导师是否可以在研究生论文上“挂名”的讨论成为不少媒体上的“热炒货”。
应当说,作为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一种形式,师生共同撰写或者发表合作作品是无可厚非的。导师真正付出努力细心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并创作学术成果,不仅不应当反对,反而应该大力提倡。从版权法原理的角度来看,作品按照作者的人数不同,可以分为单独作品和合作作品。其中,合作作品是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创作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共同版权。合作作品也是我国现行《著作权法》所认可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作者完全可以共同创作,共同享有对作品的著作权,师生之间当然也不例外。问题的关键在于,合作作品强调“合作性”,即合作各方必须都有智力投入,并且智力投入的结果在作品中有效体现出来进而成为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导师指导学生这个环节上,如果完全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创作完成,导师在没有投入任何可以转化为智力成果的脑力劳动的情况下予以“署名”,那么,这种情况严格说来不能称之为“署名”,而是一种单纯的“挂名”,这种现象属于作品创作和发表中的“搭便车”现象。此类作品从形式上看是合作作品,但在实质上还是属于单独作品,而不能属于实质意义上的合作作品。
研究生独立创作出来的作品,导师却来“搭便车”,这种现象在国内为数并不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目的具有多样性。从研究生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学生为了取悦于导师,把自己独立创作的成果的一部分“无偿赠送”给自己的导师;可能是学生为了方便发表,署上导师的名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提高作品含金量,以增加发表机会,尤其是增加在更高层次刊物上的发表机会;还有可能是学生迫于导师此前施加的压力或者某种暗示,不得不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上导师的名字。从导师的角度来看,有的导师为了完成单位要求的年度科研工作量考核,于是“图个省事”“搭个便车”,在自己学生的作品上署名;有的则可能是纯粹出于好意,为了帮助学生发表作品;还有的可能是出于名利考虑,让自己的学术成果清单上多一些统计数据或者宣传材料。
透过这类现象,首先需要对当前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反思。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直接培养制,即导师对学生的学术成长、思想进步进行指导。不容置疑,这种制度的设计初衷是良好的,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术指导,而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就不可能离开成果的创作和产出。此时,每一位负责任的导师都会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进行充分的学术训练,包括撰写学术论文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完全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共同创作,双方投入智力劳动,产出共同的学术成果,这就是师生之间的学术合作,合作的作品成果在版权法上就是合作作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