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大多数学者不赞同固定汇率制度,其中部分学者认为最终应选择浮动汇率制度,但在演变过程中应采取中间汇率制度。相勇等(2003)认为短期和中期,“中间制度消失论”是不适用于中国的;长期,选择独立浮动汇率制度将是必然;这需要有一个过渡和路径的安排;钉住一篮子货币和目标区制度可以分别作为短期和中期的制度安排。李安方(2004)认为未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在继续控制资本流动的情况下,通过一些中间性的汇率制度安排,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并逐渐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李扬(2007)介绍了智利在从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向完全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过程中较成功地实现了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结合政府进行适当干预的案例,这对我国的汇率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具体路径和措施等问题,学者也有诸多讨论。张建平(2008)认为汇率波动幅度虽然较改革前有所放宽,但弹性仍不够,市场供求关系在定价过程中的作用还不突出,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来调节的特性需要增强,汇率的弹性急需扩大,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的改革任重道远。史祥鸿(2008)对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外汇储备规模的研究,并与在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外汇储备规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把外汇储备规模和汇率制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着重论述由于汇率制度的变化会对外汇储备规模产生哪些影响。刘晓辉等(2009)认为,如果以价格稳定为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基本标准,人民币最优的汇率制度安排是某一内解所代表的中间汇率制度。何志成(2010)对汇率的本质以及我国汇率机制改革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浮动汇率制度方向的必要性。刘纪鹏和谭文亮(2010)则指出,应先从利率入手,从汇率市场化改革入手推进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步伐。
将汇率制度纳入宏观体制进行考察也是学者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张琦(2003)分析了升值压力下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但强调了汇率机制分析的微观基础,且认为汇率机制的探讨应当纳入宏观政策整体安排的视野。刘抒雁(2004)运用相关理论及实证分析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一国汇率安排选择间的关系,表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而固定汇率制度是引发这些国际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对于浮动汇率制度国家,央行要实现独立的货币政策,必须进行冲销干预。但是似乎所有国家的经验均表明,这种干预对汇率的影响只在短期内有效,此外,讨论资本项目开放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指出在资本进一步的开放下,我国只能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赵振全等(2007)在理论上提出了有管理的离散浮动汇率制度,研究如何通过政策性国际收支变动保持我国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