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集聚因素概括为特殊集聚因素和一般集聚因素。特殊集聚因素指的是交通、自然资源等;而一般集聚因素则是指当多个工厂集聚在一个地点时,能给各工厂带来更多收益或节约成本的因素。特殊集聚因素往往是产业集聚的诱发因素,而一般集聚因素才是集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韦伯所提到特殊集聚因素属于静态外部性(Static Externalities),而一般集聚因素近似于许多学者更为关注的动态外部性(Dynamic Externalities)。动态外部性与静态外部性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出现在集聚基本形成以后,并持续影响着集聚的演变。
2.2.2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是相对受到较多认可的解释产业集聚成因的理论。1970年代以前的外部经济理论由马歇尔(Marshall,1920)和庇古(Pigou,1924)创立,随后众多学者作了补充和发展。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往往被称做产业集群理论的开创者,他在《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在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条件下产业集聚产生的经济动因,首次提出与产业集聚密切相关的外部经济这一概念。在古典经济学框架下,马歇尔以收益不变、完全竞争假设为前提,认为产业集聚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他认为外部经济有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具体而言,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有利于企业实现集中生产和集中交易:集中生产可以降低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成本或分摊费用;集中交易可以促进交易双方的相互了解,降低交易成本。劳动力的流动可以促进创新和技能的快速扩散,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可以促使企业获得稳定的劳动力供给,使劳动者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另外,生产上具有投入产出联系的企业彼此靠近,还可以降低中间投入品的运输费用。外部性既可能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也可能是产业集聚产生的结果。区位、自然禀赋或是历史偶然因素这类外部性条件对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是一种原因,它们通过循环累积效应将企业“锁定”在特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而知识溢出这类外部性则同时扮演着产业集聚的原因和结果。这是因为溢出效应在空间上是递减的,只有在地理上相对靠近才能获得这种外部性。产业集聚形成后,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企业间产生知识溢出效应,这种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随着企业间交流互动得到进一步累积强化,最后又推动着本地集群的发展。
……
展开